上海

华东师大二附中校长周彬谈“丘班”:遴选拔尖人才没有统一标准,有些特质天生而来

文汇网   张鹏   2024-07-05 10:20:25

undefined

“丘班”学生一起参与体育运动

       又一年招生考试季进入尾声。今年,有8所高校的强基计划推出“破格入围”政策。比如,山东大学表示,数学成绩148分及以上的考生,可满足其第一志愿入围校测;中南大学表示,第一志愿为数学与应用数学、且高考数学单科成绩达到145分以上的考生不受名额限制直接入围……

       由点及面,数学人才的选拔和培养一直备受关注。而在上海,探索以数学特长生为代表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也始终是各个高中人才培养的重点。其中典型的代表之一,便是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丘成桐实验班。

       日前,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完成第三届丘成桐实验班的选拔和招生。这个上海唯一的少年班——“丘班”究竟如何识别人才?如何培养这些数学领域的“好苗子”?

       今年1月9日文汇报刊发报道《丘成桐少年班的上海实验》,解密“丘班”的人才培养实验,引发广泛关注。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校长周彬近日再次接受本报记者独家采访,畅谈学校对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育的思考。

undefined

丘成桐先生、周彬校长和“丘班”学生一起座谈

拔尖创新人才早期识别,没有统一标准

文汇报:拔尖创新人才如今在教育界被频繁提及,足见大家对这些特殊学生的关注。华东师大二附中近年一直在探索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为何在此基础上,还要创设“丘班”这样一块人才培养的试验田?

周彬:首先要明确的是,“丘班”的设立并不是为了“掐尖”或者过早选拔优等生,而是为了总结和探索一种人才培养的规律。从多年的教育实践来看,学生中确实存在一个特别的群体,他们对某些学科或领域兴趣浓厚、且十分擅长,但在当下要求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下,如果依旧使用常规的选拔和培养方式,可能会埋没这部分人才。

回顾一些科学家、学术大家的成长之路,他们中的不少人,都是所谓的“偏才”。我们办学,也需要培养这样的孩子。创办“丘班”,就是在鼓励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下,为有特长的学生留“一扇窗”,在评价制度上“多一把尺”。

“丘班”的学生确实在数学方面有特长,这是他们的长板。从过去两年多我们对“丘班”的观察来看,这些学生的优势明显,但也要承认,除了在数学学科所表现出的天赋外,他们在其他方面和普通初中生并无两样,这些都要求我们在欣赏这些学生数学才能和天赋的同时,也要对他们更宽容。

华东师大二附中举办“丘班”的初衷,一是希望把这些学生培养好,另一方面,我们也想探索出一条培养有数学天赋学生的科学道路,然后再把此类培养规律分享给全市乃至全国同仁。

文汇报:在教育界,如何识别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一直存有争议。比如,有人认为,把优秀的人集中在一起培养较好;也有人认为,应该把这些顶尖人才分散在各个班级中、营造有层次的教育环境,这样更有利于顶尖人才的冒出。对此,您怎么看?

周彬:我们常常看到,世界上顶尖的数学家会定期聚在一起研讨、分享,这一定程度上已经给出了答案。

顶尖的孩子分散在常规班,固然有好处,但想要进一步激发他们在数学学科上的兴趣、提升数学能力和水平,让他们的长处变得特别长,“散养”恐怕未必有优势。也就是说,常规教育方法可能让他们的特长发展成“高原”,未必能成“高峰”。而且,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将拔尖创新人才集中培养,也避免对普通孩子造成压力。当然,如何对待他们的“短板”、帮助他们扬长避短,也是实际教学过程中要直面的挑战。

文汇报:当下,全国顶尖的高中都在探索如何尽早识别拔尖创新人才。与之相对应,家长和考生也十分关注“丘班”的选拔标准。可否透露一下,“丘班”选拔和录取标准是什么?

周彬:拔尖创新人才早期识别的标准,是教育界公认的难题。不论是从教育学研究层面,还是从教育心理学角度出发,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并没有统一的、科学的标准。这好比是让我们精准定义“美”,一旦“美”被精准定义,那“美”就变成了千篇一律,“美”自然也就不存在了。

所以,就拔尖创新人才早期识别而言,重要的是遴选过程,比如我们与学生对话、通过对学生的观察,了解他们的思维敏捷程度。这种反应能力,并不能完全通过校外培训、刷题等方式得到。在“丘班”选拔过程中,学生具有较好的反应能力甚至比较好的考试成绩更重要。相对而言,那些没有经过培训的孩子,往往在与老师对话的过程中,眼睛会“发亮”。

undefined

“丘班”班主任陈天娇和孩子们在一起

有些能力可以培养,但有些特质是天生的

文汇报:每年,包括“丘班”在内,少年班的招生引发众多关注。很多家长觉得孩子有一些潜质,如果参加一些校外培训或额外辅导,或许有机会进入这片试验田,对此您怎么看?

周彬:为什么现在家长普遍焦虑?因为很多人对自己的孩子的情况并没有完全摸清、摸透。大家日常所说的聪明和优秀其实还是有区别的。有些孩子看到知识点立刻就有反馈,能够快速理解现象背后的本质,这可以说是“聪明”的体现;有些孩子十分认真、勤勉、踏实,这是优秀的体现;还有些孩子在家长的督促和引导下,能够通过规训具备某些优秀的品质。这三种孩子或许未来都能够成功,但不同的孩子需要不同的教育方式和不同的成长路径。

“丘班”遴选的是具有某种特质的孩子,而不是通过培训超前学习的孩子,如果后者进入“丘班”,某种程度上也是害了他,因为他并不具备与其他同学类似的特质,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也会很吃力,对他的身心成长并无益处。

而且,有些能力可以培养,甚至可以“卷”出来,但是某些特质很可能是天生的。家长需要做的是,观察和理解孩子的成长属性,为孩子选择合适的赛道。

文汇报:我国历来重视理工科人才培养,而数学则被认为是打基础的学科,重视程度往往更胜一筹。在您看来,拔尖创新人才一定是数学好的学生吗?

周彬:我们要意识到,理工科虽然容易出成绩,但另一方面,就现代科技发展而言,知识的迭代更新很快,人才的更迭也很快,不断有新的、水平更高的人出现。数学学科某种程度上也是年轻人更容易出成绩,一个人的水平高低比较早就能够看出。这也是这两年来,上海出现高一学生就能摘取全国中学生数学奥林匹克竞赛金牌的重要原因。

相比之下,文科领域的拔尖人才,有时候“大器晚成”,常常需要学习者有耐得住寂寞的定力,也有坚持不懈的精神。不少文科专业的学生一直要到硕士、博士毕业才学得通透,但这种成就一旦达成,也会具有更持久的学术生命力和学科生命力。

所以,在“丘班”课程设置上,我一直坚持理工科的学习可以更快、有些知识可以教得更深,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学生尽早“被看到”、出成果。但不论是“丘班”学生,还是华东师大二附中本部的学生,文科学习都是“按部就班”地来——重在积累。

此外,华东师大二附中的音、体、美课程也尽可能丰富,这些都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新鲜空气”。

undefined

“丘班”培养的是“少年天才”,而非“天才少年”

文汇报:这几年,全国各地已经设立了20多个“丘成桐少年班”。而在中国教育史上,开设“实验班”或“少年班”的尝试也有很多,比如中科大少年班等。这些对拔尖创新人才的尝试和探索,有什么可借鉴的经验吗?

周彬:在国内,包括中科大少年班在内,前前后后约有十几所大学尝试过拔尖创新人才的探索。这些人才培养的实验是否成功,需要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去评价更为客观。

我仔细研究过这些“少年班”的培养模式,有不少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但也有一些实践值得警醒,值得我们不断反思。

第一,“少年班”对学生理工学科特长的培育,特别是理科特长的培育,都很成功。但在对学生人文社科能力的培养方面,留下的教训不少。比如,许多媒体曾报道说,“少年班”的学生记忆力特别好,文章能“倒背如流”。要知道,如果一个学生能深刻理解一篇文字的整体意义,也许很难做到“倒背”。所谓的“倒背如流”,可能违背了一个人天然的阅读和理解规律。之所以能“倒背”,恰恰是因为这些学生并没有完全理解文字的意义,只是单纯地记忆,或只是浅层次地理解和背诵。人文社科专业需要更长周期的学习,从文字到文学,再到学问,这中间需要更多的内化和理解,这种转变需要长期的积累和沉淀,急不得。

第二,“少年班”的培养确实让部分学生的特长变得“特别长”,这一点上,过去“少年班”的培养模式是成功的。但是,在让这些少年变得“特别正常”这一点上,还有许多值得思考。为什么“少年班”设立多年,我们没有培养出数量众多的科学家、数学家,或是能为人类进步作出突出贡献的人?或许,制约这部分孩子成为大家的,不是特长没有学好,而是他们没有成为“正常的人”。

在我看来,进入“丘班”的孩子,可以称他们是“少年天才”,但他们并不是所谓的“天才少年”。也就是说,他们首先是个少年,然后才是在某些方面具有特长。不要因为这些特长,忽略了他们是个孩子的本质。

这里可以举一两个例子。“丘班”的班级,墙面上总是脏脏的,男生们没事就喜欢画点东西上去,或者踢两脚,为此,我们粉刷了好几次教室墙面。再比如,前两届的“丘班”学生,有时候也会在班级里小打小闹。每当此时,老师们就很着急。其实,这些都是这个年龄段孩子的天性,若在常规初中班级,没什么可大惊小怪的。

所以对于这部分孩子的培养,首先要顺应他们成长的天性;其次,不要扼杀他们的天赋,要包容他们的短板。

文汇报:您觉得“丘班”在管理、育人过程中,最有挑战性的是什么?

周彬:培养好这样一群“好苗子”,需要有一支专业过硬、兼具人文底蕴的教师队伍。可以说,如果执教的老师们不具备顶尖大学的知识储备,很容易被这群聪明孩子“挂”在黑板上。就学校而言,提供与“丘班”学生资质匹配的教师队伍,是教学层面面临的最大挑战。

不要小瞧了这群初中生,他们的思维广度、深度要远远超过一般学生,且反应的速度更快。有些老师会说,我教了这么多年书,教一群初中生的知识储备还是可以的。就我们观察来看,能够担当这份职责的老师,不仅知识量要足够,还要有一种能力,即精准捕捉到学生的问题,并迅速从海量的知识积累中抽取答案的能力,这对执教者要求极高。

文汇报:您已经陪伴两届“丘班”学生成长了,从这两年的历程来看,您觉得有哪些地方是做得比较好的,有哪些还需要调整的?

周彬:两年来,很多来“丘班”指导、调研的专家和学者,在与学生交流、观察后,给我们最多的反馈就是:“丘班”的孩子真可爱,他们是真的聪明。这让我十分欣慰。我反复强调,他们首先是一批正常的初中少年,其次才是一群可塑之才。

华东师大二附中不能辜负大家的期待,我们希望用有爱的方式,培养、滋润这些好苗子,陪伴他们健康成长。未来他们想要成为科学家,也一定是拥有纯真品质、懂得关爱他人的科学家。当然,我们对他们的期待也不局限在科学家这一个领域。


图片来源: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供图

责任编辑: 陆芸

2023年上海市民终身学习人文行走网上学习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