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IC 2024“人工智能:科研范式变革与产业发展”主题论坛在沪举行
上海教育新闻网 程媛媛 2024-07-05 12:59:10
本网讯 (记者 程媛媛)7月4日,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主题论坛“人工智能:科研范式变革与产业发展”在上海举行。作为大会的十个主题论坛之一,本次活动由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组委会、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指导,由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组委会办公室、上海科学智能研究院(简称“上智院”)、复旦大学共同主办。论坛吸引了包括众多国内外顶尖科学家、高校和产业领袖,共同探讨人工智能的技术发展、产业应用以及对学科融合和高校创新机制的推动。
论坛上,由上智院和复旦大学共同主办的第二届世界科学智能大赛宣布启动,旨在进一步推动科学智能人才培养和生态建设。由上智院主导开发的全新科学数据平台也正式发布,为探索复杂科学场景提供新线索和新假设,以科学数据平台为核心的全球科学数据生态联盟同步启动。这些发布不仅标志着技术创新的新举措,也为整个科学智能生态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动力。
新增社会科学、逻辑推理两大赛道
第二届世界科学智能大赛启动
为推动科学智能领域创新发展,第二届世界科学智能大赛在本次活动上正式启动。大赛由上智院和复旦大学共同主办,设置百万奖金,并在上智院·天池平台上向全球发起选手招募,共同探索科学智能前沿领域。去年首届大赛共吸引全球1万余名选手参赛,今年大赛新增社会科学、逻辑推理两大赛道,推进更广泛的科学智能创新生态发展。
“通用人工智能的最高体现之一就是理解复杂世界、发现未知规律。简单的说,就是打造AI爱因斯坦。这也是AI for Science的关键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需要结合快思考的‘黑盒’预测和慢思考的‘白盒’逻辑推理,打造‘灰盒’可信大模型。具体而言,通过融合科学规律、观测数据和合成数据,开发理解物理世界的垂直领域科学大模型。” 作为本届大赛评委会主席,上智院院长漆远在发布仪式上表示,希望通过开放科学数据平台的领域数据集,结合CFFF平台强大的智能算力,以大赛形式为全球科学智能人才提供一个激荡创新、启迪智慧的舞台。
旨在推动AI在各学科和产业领域应用的世界科学智能大赛,于2023年首次举办,共吸引来自全球18个国家和地区的11000余人报名参赛。大赛不限国籍、单位、领域,企业和个人均可自由组队参赛,基于复旦大学CFFF提供的云上智能算力,530余支队伍用AI取得了超出传统方法的结果,比如通过AI提升量子化学计算、材料预测合成等领域的效率和精度。
今年,大赛全新升级,上智院与阿里云联合开发了上智院·天池平台,为全球参赛者提供更好的合作及推理应用支持。同时,本届大赛设置了生命科学、地球科学、物质科学、社会科学以及逻辑推理五大赛道。生命科学赛道聚焦“siRNA小分子药物药效预测”,其比赛成果可直接用于提高RNAi技术的应用效果;地球科学赛道围绕AI预测极端降水,基于业界领先的伏羲气象大模型探索AI预测准确性;物质科学赛道以催化反应产物及产率预测为赛题,尝试破解催化反应条件的优化过程难题。
针对AI技术在各类科学领域的普遍渗入,今年新开设社会科学及逻辑推理赛道:社会科学赛道以“电力结算价格”为核心,通过对电力市场行为分析对结算价格进行预测,用学科融合方法探索解决这一现实问题;针对AI从语言学习向类人思维的深入发展,大赛首次增设逻辑推理赛道,聚焦大模型的“复杂推理能力评估”,探索更底层的AI新技术在科学领域的更大作用,推动开发更智能、更可信的人工智能系统。
本届大赛共分为三大阶段:7月4日到8月21日为报名组队与初赛阶段,8月29日到9月24日将进入复赛阶段,10月决赛将决出最终奖。上智院、复旦大学与阿里云等产学研机构还将为优胜选手提供算力资源及相关合作机会,共同构建科学智能生态,推动科学智能AI大模型在科研及应用场景中的深入发展。
夯实大模型基础设施
面向三大领域的科学数据平台亮相
在科学大模型中,数据的质量和规模是决定模型效果的关键。当前,海外的科学数据库非常重视科学数据的整合范围、数据质量以及对历史数据的整理与汇集。然而,由于建设时间短、基础设施缺乏,现有科学数据库仍普遍存在规模小、质量参差不齐、数据不互通等问题。
为解决这些问题,上智院主导建设了一套涵盖多模态科学数据的科学数据平台,具备从数据采集、加工到管理和建模的全链路能力,保证数据的高效加工、可信和安全互通。该平台基于分布式并行计算将数据处理效率提升了10倍,并通过制定安全互通规范、开发数据安全工具以及全流程记录和溯源数据操作行为,实现了数据互通的有规可循、有器可用、有迹可查。
基于这一科学数据平台,上智院与合作伙伴构建了面向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大气科学等领域的多个高质量科学数据集。
随着科学数据平台的发布,全球科学数据生态联盟也正式启动。该联盟旨在通过政府、企业、高校、研究机构等多方合作,构建全球性、多领域的科研大数据资源开放与共享平台。联盟将致力于开发和整合科研数据资源,提供先进的数据分析技术支持,搭建高效的数据共享平台,为教学、实践、科研和业务拓展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持。
人工智能推动高校体系化创新
校长圆桌共话人才培养
AI时代的到来,标志着数据、算力和人才等关键要素的整合与应用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引擎。在这一背景下,大学作为知识生产和人才培养的重要机构,面临着重大的挑战和机遇,大学创新体制的变革至关重要。
在由复旦大学副校长教授姜育刚主持的校长圆桌环节,复旦大学校长金力,同济大学校长郑庆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吴枫,上海科技大学副教务长虞晶怡,探讨了AI时代的大学如何站在科技创新的最前沿,推动AI与科学研究的深度融合,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端人才。
“如果树上掉下一颗榴莲,还会有牛顿吗?”金力风趣地解释了AI之于科学假设的重要性。金力表示,当今科学可以分成两部分,一是基于传统范式提出好的假设,一是科学智能驱动的假设。让假设的产生基于数据,高效产生假设并辨别其是否靠谱,是对AI的要求。科研人员能挑、会挑,可以判断假设的质量、让AI进化,可以通过AI大幅提升其判断假设质量的效能,这是科学智能的核心价值。
谈及高校与科技创新的关系,郑庆华表示:“高校之所以能够成为科技创新的策源地,首先,是因为高校具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当前,很多科学研究或科技创新已经很难靠一个学科、一个专业就能解决。比如,计算机体系结构之父冯·诺依曼本身是一个数学家,提出万维网的是一位物理学家,很多未来的发明或发现,就是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结果。”
“学校主打的是老师带着学生的研究模式,企业里是团队的研究模式和创新模式,因此企业有系统性的创新能力”,吴枫认为,高校尤其是以工科为主的高校必须要拥抱企业,吸收来自企业的大量的价值问题,把企业和高校的双方优势结合起来,学校才有更大的发展。
“学界一直以来都是AI的策源地。”虞晶怡认为,学术界追求的长期主义对于工业界来说是非常有挑战的。然而,要实现包括AI在内的科学问题的突破则非常需要长期主义。因此,大学应保持长期主义的特质,并与时俱进的和工业界紧密合作,坚定做好长期主义的堡垒,成为AI突破的真正策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