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三点半过后的上海中小学校园,课后服务日益丰富
“双减”三年,“申时校园”有变化
文汇报 王星 2024-06-28 15:10:49
做作业、练书法、下围棋、踢足球、做实验、学音乐……对上海中小学生而言,“双减”后,校园里最明显的变化,莫过于下午三点半以后日益丰富的课后服务。
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一场由“双减”带来的教育系统自我革新正式开启。
“双减”政策落地三年,成效如何?记者从上海市教委获悉,作为全国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三年来,上海始终坚持立德树人,充分发挥学校的教学主阵地作用,切实减轻学生作业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提升课后服务质量,促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在“小学生校内课后服务”民心工程的基础上,这三年,上海全面实施“5+2”(每周5个工作日,每天至少2小时)、“作业辅导+素质活动”相结合的课后服务,服务对象从小学延伸到放学后所有愿意留在学校参加课后服务的义务教育学生,积极推动“双减”政策高质量落地。
从校内到校外,为学生素养提升“做加法”
站在“直播间”化身带货小主播,来到皮影小剧场学习皮影玩具制作,走进“厨房”跟随厨师学习制作美味佳肴……每周二下午,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的五年级学生都会来到上海市中华职业学校,以班级为单位参加丰富的职业体验课程。
作为毗邻中共一大纪念馆的小学,卢湾一中心小学还将中共一大纪念馆主办的红色思政教育系列活动“树德有为,雏鹰少年”红色思政课程引入课后服务,希望激发学生爱党、爱国的热情。“在做好学生学业负担‘减法’的同时,我们努力做好学生素养发展的‘加法’,让课后活动变得更丰富、更有意义。实践表明,高质量的课后服务为学生们的素养提升创设了新空间。”卢湾一中心小学校办主任施莉虹表示。
静安区中山北路小学的课后服务品质也在结合“需求与变化”后动态升级。在学生对课后活动的选择上,从原先的一学期一选变为一月一调整、一日一安排,通过“弹性选择”让“课程定制”成为可能。在空间上,学校通过场景转换、空间延伸,让碎片空间“集群成域”,用一次次的“场地改造升级战”,让小场地变大,让户外运动场地“一地多用”,从而为全校1500多名学生创造更好的运动条件,尽可能满足他们对多种体育类课后服务的需求。
创新作业设计,尽力为回家作业“做减法”
不少小学生家长都有一个感觉,“双减”后,孩子带回家的作业少了,他们在课后服务时段基本做完了大部分的作业。这一改变的背后是学校在作业“增效减负”上的努力。
如何让作业更好满足学生对学习巩固和提高的需要?宜川中学附属学校提出“让学生选择多一点、互动多一点、创新多一点”理念,着手给作业本“瘦身”。各学科备课组精研课程标准、教材,逐渐研制出覆盖一到九年级的“瘦身”作业本。“作业量减少了,积极性反而提高了,以往我最缺的自学能力得到了提升。”该校学生孟梓菡说。
上海市教委介绍,近年来,上海研制了小学语文等8个学科段的高质量校本作业体系设计与实施指南(试行),以72所不同办学水平的学校为基地,建构起体现“教学评一体化”的质量作业体系。今年起,基地校的数量超过200所,将进一步增强作业改革成果的辐射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