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

从课堂主阵地到校外大课堂,上海持续发力做好科学教育加法

文汇网   王星   2024-06-28 10:26:25

undefined

汇集高水平科学教育资源,打造多元辐射的科学教育“中央厨房”;将院士请进校园,让青年科学家担任学校科学副校长;打造青少年科创集散地,满足学生日趋多元的学习需求……记者日前从上海市教委获悉,“双减”三年来,上海在多措并举减负提质的同时,努力做好科学教育加法,强化校内校外协同发力,在“一减一加”中,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让教育回归良好生态。透过这些日益多元的科学活动,越来越多青少年的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得到了有效激发。

从日常着手,激发青少年好奇心和想象力

临近学期末,上海市第五中学的校本项目化学习课程《火星种植》也进入到了最终收尾阶段。围绕人类如果移民火星后能吃什么这个问题,同学们先后了解了火星绿植选种育种、种植箱光源制作、温度传感器制作、火星种植箱制作等子项目探究学习,并充分运用平时课堂上学习到的生物、物理等相关学科知识,最终完成了火星种植箱的制作。

作为上海市科技教育示范校,“双减”之后,第五中学把从前更多面向拔尖创新人才的科学教育资源进一步拓展,以项目化学习为驱动,形成了以“国家基础课程——校本课程——社团活动——个性化辅导”组成的金字塔型科技教育培养模式,让每个学生都能匹配到适合自己的课程内容,从而激发起他们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undefined

不久前举行的第21届上海教育博览会上,由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卢湾实验小学学生所做的一个科学探究展示吸引了不少参观者的目光。他们的研究目标,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大米。同样是大米,为什么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烹饪方法下会有截然不同的口感呢?带着这种对日常饮食的观察和思考,学生们开启了“如何挑选好吃的大米”的探究之旅。以“一粒米”为起点,学生们亲身体验煮饭过程,带着问题和发现回到课堂,将感性体验与理性分析相结合,对大米种类、米水比、淀粉类型等进行了量化分析,探究大米好吃的根本原因,并尝试解决煮饭过程中的各种问题。

undefined

多措并举,优化科学教育校外供给

今年是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建设十周年。随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STEM教育研究所落户徐汇这一契机,上海不断创新科学教育模式,在“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为培育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不断培育创新人才。

科教资源汇聚的徐汇区,多年来持续构建“STEM+”课程体系并实现全学段全覆盖。据统计,徐汇区中小学已有5万人次参与了STEM课程项目,300余名教师参与培训并实施常态化教学。目前,徐汇区各学校已相继开发科学类校本项目1500余个,让更多孩子有机会亲身体验科学教育。

undefined

最近,由黄浦区主办的“周末科学大讲堂”吸引了众多学生在周六走出家门,走进讲堂。各个领域的青年科学家,用一堂堂精彩的讲座让无数学子共同领略了科学的魅力。在黄浦区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的统筹协调下,百名青年科学家还以讲座嘉宾、校外科技副校长、社团指导老师、项目指导老师等身份相继走进黄浦区内30余所学校,结合学校原有特色开展更为丰富的科学教育活动。

作为上海市教委直属的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复旦大学附属中学近年来大力推进以学术素养培育为导向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路径,突破学段壁垒,积极整合资源,与各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合作,积极开展学生学术体验、师资培训、实验室开放等方面的探索。截止目前,复旦附中已与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高校,开设大中衔接课程近100门,累计开课次数近300次,选课学生逾万人次。

undefined

在嘉定区,还有一个让学生向往的科创之地——嘉定青少年科创集散地。这一开放式的科创空间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为出发点,构建起“普及、升维、高阶”的三级综合课程体系,围绕“产业”和“文化”两大区域特色面向中小学开发了300多门课程和100多个线上项目资源。

据上海市教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从课堂主阵地到社会大课堂,上海汇集了高科技企业、高校实验室和校外各类科技场馆等高水平科学教育资源,打造多元辐射的科学教育“中央厨房”,优化科学教育校外资源供给,更高效地推进中小学科学教育的发展。


图片来源:上海市教委提供

责任编辑: 陆芸

2023年上海市民终身学习人文行走网上学习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