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科学小课堂到科创大天地,“一减一加”中,在孩子心中种下科学的种子
上观新闻 许沁 2024-06-24 11:19:32
日前,“儿童注射减痛辅助器”等42项申城青少年科技发明成果亮相第十届中国(上海)国际技术进出口交易会(上交会 ),其中16个项目已获得或正在申请专利,一些孩子的作品从创意走向市场、走向社会。
中小学生不再埋头“题海”,“双减”减去了那些没有意义的作业和考试,让孩子们学会学习,学得更多样、更快乐,有足够时间全面发展。“双减”实施三年来,在校内提质增效的同时,做好科学教育加法,强化校内校外协同发力,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让教育回归良好生态。
“小学校”有“大作为”,让孩子梦想成真
愚一小学向红分校地处愚园路一条弄堂里,如何突破课后服务学习活动空间不足,让“小学校”有“大作为”?学校坚持“螺蛳壳里做道场”,一方面,把长期堆放杂物的阁楼改造成科创中心;另一方面,对教师车棚进行改造,打造创客长廊。学生在长廊中可看、可玩、可学、可研,让每一个孩子都有梦想成真的地方。学校不断创设新空间,适应课后服务学生多样化、个性化学习需求,给予学生开展跨学科学习的机会,让校园每个角落都能看到孩子们的奇思妙想和创意成果。这学期,长宁区少科站老师继续为学校课后服务送课——《创意金点子》,学校“小创客”不断涌现。
上海在全面实施“小学生校内课后服务”民心工程的基础上,自2021年秋季学期起,全面实施“5+2”(每周5个工作日,每天至少2小时)、“作业辅导+素质活动”相结合的课后服务,服务对象从小学延伸到放学后所有愿意留在学校参加课后服务的义务教育学生,基本实现学生“愿留尽留”全覆盖、工作日全覆盖。
上海市第一师范学校附属小学课后服务社团活动,寓教于乐
怎样以科创教育赋能“双减”课后服务提质增效?长宁教育将优质的科创资源送入区内中小学校。长宁区少科站梳理开发了包含14个主题、22个科技类活动项目,形成区内课后服务“送教上门”活动清单,供学校自主选择,将梳理编著的《SEED科普万花筒》《SEED科学实验室》《SEED科创梦想家》三册,赠送全区中小学使用,促进课后服务优质资源共融共享。“SEED”由科学(Science)、体验(Experience)、探索(Explore)、梦想(Dream)四个英文单词的首字母构成,“SEED”课程将“实践创新”“科学精神”“责任担当”等核心素养融入其中。
长宁区少科站向全区中小学校赠送SEED科学教育相关书籍
延安实验初级中学老师张莹原先对航模是“零基础”,在区少科站专职教师指导下,成为航模兴趣小组指导老师。学校航模兴趣小组从无到有,从有到优,近年来多次在国家级航空模型活动中摘金夺银,在线操纵项目市级活动中连续获得个人和团体优异成绩。两年来,长宁区少科站与学校联手共建区科技示范点42个,覆盖环保、AI机器人等15个科技项目,促进课后服务品牌社团建设、教师培养与学校发展相得益彰。
在上海教育博览会上,浦东新区竹园小学的孩子们通过编程进行无人机测试
静安区和田路小学学生展示课后服务时段完成的创造性劳动成果
有着40年创造教育品牌特色的静安区和田路小学,在课后服务时段开齐、开好各类创造性活动,聚焦创新素养培育的“和田创造”让学生喜欢、家长满意。松江区九亭第四小学精心设计《伟大的祖国》主题式综合活动,从历史、文化、科技等领域,引导学生在实践探究中厚植爱国情怀。上海面向全市各类单位、机构征集素质教育类课后服务课程与活动,2000多门进校服务优课在上海市学生素质教育优质资源平台上线。
松江区九亭第四小学学生参与主题式综合活动
小课堂到大平台,打造“大科学”教育
以上海市花白玉兰为灵感,每一片花瓣都被精心打造成一把人体工学椅,外观优美,功能上实现了模仿花瓣的盛开与闭合……徐汇区建襄小学四年级学生季圣哲设计的“一花一世界”公共座椅亮相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发明成果展,这项技术与专利技术公司签订专利技术托管服务。如何激发更多学生的创新力,在孩子心中种下科学的种子?
多年来,徐汇区持续构建“STEM+”课程体系,实现从幼儿园到高中阶段全学段全覆盖。从2014年到2023年的10年间,区内中小学已有5万人次参加了STEM课程项目,以科学、技术、工程、数学为主线,让学生开展与真实世界关联的学习活动,以合作方式完成头脑风暴、创意设计、动手制作、模型测试、设计改进、展示汇报等,提升学生科学探究、工程设计、交流合作等综合能力。作为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目前徐汇区内中小学已相继开发科学类校本项目1500余个,已建成科学创新实验室192个,区域全部86所基础教育阶段学校完成了校外“科学副校长”的聘任。去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类中心国际STEM教育研究所落户徐汇滨江。在“双减”背景下,徐汇区将STEM课程作为课外服务时段的个性化课程供学生选择,满足学生和家长对学校“既夯实基础又培养能力”的新期待。
黄浦区开展“百位青年科学家进校园”行动,青年科学家与中小学结对,为学生们带来精彩科普讲座
上海系统推进浦东、徐汇、普陀、虹口、宝山5个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和上海中学、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附属初级中学、洪庙小学等39所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校建设,以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教育集团为试点,探索构建大中小学纵向贯通、校内校外横向联动的科学教育新范式。同时,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主动对接引领中小学科学教育。黄浦区开展“百位青年科学家进校园”行动,组织百位青年科学家与中小学结对,担任校外科技辅导员或科技副校长,带动学校科学教师团队提升专业水平。市教委依托上海大学成立上海市科创教育研究院,重点开展科创教育研究、课程建设与教师发展等工作,积极构建与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头部企业等资源汇聚整合机制,助力科学教育创新发展。
校外教育助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快乐成长
作为全国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上海一方面充分发挥学校教学主阵地作用,坚持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学校作业控量提质,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努力让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另一方面,各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少年宫、少科站主动与区内学校“手拉手”,校外教育发挥从“阵地”到“枢纽”的作用,助力素质教育纵深发展。
继推出“南极云科考”之后,上学期首个周末,徐汇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开启“北极云科考”科创系列活动,1小时在线直播中,同学们跟着镜头,走近北极科考,通过与黄河站科考队员的视频连线,与科学家“面对面”交流,营造爱探索的科创氛围。以“追光”为主题的科学家(精神)进校园行动,首轮邀请11位院士和科学家领衔,院士、科学家走进校园,在零距离互动交流中,引导广大中小学生崇尚科学、热爱科学。
化学怎样大变魔法?体验人工智能、未来工程师课程……学生登录“上海市学生素质教育优质资源平台”,即能体验在线公益课程。作为全国首创的素质教育“大众点评”平台,历时两年打造的“素质教育育人共同体项目资源评价与应用体系”构建了“引入—评价—退出—持续供给”的运作机制。截至今年年初,该平台已形成“三大课程体系”,涵盖科普科创、艺术人文、体育锻炼、健康安全四大领域,汇聚7000多个优质课程资源,包括3600多门在线公益课程、三类“上海小囡行走地图”1200多条行走路线等,丰富的课程资源为满足学生个性化自适应学习提供更多选择,助推“从课后服务走向课后教育”的发展提质。
上海积极整合各类校外教育服务资源,建设上海市学生素质教育优质资源平台
昆虫知多少、星空宝藏图……“周周播”科技系列中,同学们跟着科学家探秘昆虫家谱、星辰大海。每到周末或节假日,名家名师现身校外名师“周周播”,以直播方式在线授课,与学生互动。自2022年暑期,上海市科技艺术教育中心推出校外名师“周周播”素质教育直播课堂73期,涵盖美术、音乐、舞蹈、戏剧戏曲、非遗传承、自然科学、科技创新、体育运动等领域,让学生过一个充实的假期。“周周播”课程面向小初高全学段学生,课程直播和回放浏览量累计达3556万人次,课程延伸推出戏剧、朗诵、舞蹈、陶艺、摄影等暑假线下公益夏令营、“博物馆行旅”中小学师生寒假公益活动,让快乐学习回归到校园、延展到课外,促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图片来源:受访对象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