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

审核评估“进行时” | 上海大学:赓续红色血脉 培养全面发展的卓越创新人才

上海市教委政务微信“上海教育”     2024-06-20 09:42:04

“十四五”期间,上海有30所普通本科高校参加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市教委鼓励参评高校充分发挥“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以评促强”的激励作用,紧密结合上海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要求,推动本科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持续增强服务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上海教育”政务微信开设专栏,系列展现参评高校近年来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特色亮点。今天,小育带你走进上海大学,感受该校改革育人的成果。

一流城市孕育一流教育,一流教育成就一流城市。地处上海,具有鲜明红色印记的上海大学,在新时代吹响了“追卓越、创一流”的冲锋号,向着建成“世界一流、特色鲜明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目标坚定前行。

用好红色资源百年传承砥砺前行

2021年5月的一天,江苏常州瞿秋白纪念馆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参观者:上海大学社会学院秋白党支部的学生党员和青年党员教师。在瞿秋白铜像前,他们动情地朗诵一首支部党员自创的《秋白赞歌》,表达对瞿秋白同志的崇敬与缅怀。

上海大学成立于1922年10月23日。在李大钊的推荐下,瞿秋白担任上海大学教务长和社会学系主任。瞿秋白与总务长邓中夏一道,聘请了恽代英、蔡和森、张太雷、萧楚女、任弼时等中共早期领导人和理论家在上海大学任教,积极传播马列主义思想,使当时的上海大学成为当之无愧的“红色学府”。

赓续红色血脉,扎实推进理想信念教育。新时代的上海大学,传承发扬伟大建党精神,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研究,深入挖掘百年党史、红色校史中的育人资源,着力推进“校史工程”,成立守常党支部、秋白党支部和中夏党支部等学生党支部。上海大学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挖掘利用学校深厚的红色资源,不断探索与创新实践,努力培育时代新人。

坚持立德树人思政教育守正创新

上海大学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人才培养的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2014年,上海大学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率先用“项链模式”创设“大国方略”课程,培养学生从容和坚定的大国自信,受到学生真心喜爱,让思政课成为“网红课”。由此,上海大学也被誉为“中国系列”思政课选修课的策源地。自2022级学生开始,学校正式将“中国系列”课程列为本科生思政选择性必修课,纳入本科生必修学分。

上海大学面向大一新生的“体育中国”开讲

近十年来,“大国方略”系列课程不断推陈出新,“创新中国”“时代音画”“经国济民”“中国记忆”“体育中国”等课程使党的创新理论第一时间进入课堂主渠道。同时,“大国方略”系列课程的成功,带动了更多专业课教师深度挖掘课程思政元素,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而行,构筑起以思政必修课为核心、“中国系列”思政选修课为骨干、综合素养课为支撑、专业课为辐射的同心圆。

此外,学校紧紧围绕“爱国的情怀、高远的志向、创新的锐气”,深入推进实施爱国主义教育方案,激发师生把爱国热情转化为服务国家和社会的精神动力。五年来,学校共有69名学生参加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及研究生支教团,其中涌现出了“上海高校基层就业典型人物’吴胜男、“山东省临沂市十佳大学生村官”邵珠学等楷模。

深化教育改革培育卓越创新人才

上海大学自1994年新组建之初,就建立以学分制、选课制、短学期制为核心的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持续深化教育改革,着力培养全面发展的卓越创新人才,既是教育部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首批高校之一,也是教育部、中共中央宣传部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高校之一。

经过多年改革,学校全力打造立体式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逐步构建了“四层”卓越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依托首批国家试点学院—钱伟长学院,致力于培养基础学科拔尖人才,钱伟长学院还入选教育部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系);为适应未来技术发展的人才需要,成立未来技术学院,培养引领未来的科技领军人才;针对集成电路等国家急需领域的人才,设立微电子学院,培养卓越工程创新人才;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人才。通过分层分类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学生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发展选择。

上海大学工程训练中心是全校学生工程实践和科创活动公共教学及服务平台

近年来,学校深化教育改革,与行业龙头企业共建一流育人平台,进一步完善产教融合,形成以国家战略需求、产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在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方面,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省部级基地,强化与中国科学院等相关研究所的合作,致力于提高科教融汇对教育教学的支撑反哺作用。与此同时,学校不断优化学科布局和专业结构,加大本科专业动态结构调整的力度,布局“四新”专业,逐步淘汰缺乏竞争力的传统专业,并积极构建学科交叉的新格局,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依据学校战略规划,学校将通过优先布局人工智能、大数据、智能制造、数字经济等专业,强化个性培养,培养未来领军人才。

目前,上海大学拥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首批国家级现代产业学院1个,首批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1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42个,国家一流课程19门。学校以第一完成单位/第一完成人获评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8项。

知行合一表率全程导师潜心育人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慢慢走近“大学物理”的课堂,便能听到来自理学院的白丽华老师那清脆响亮、富有感染力的声音。教室前排座无虚席,同学们聚精会神。有时,教室里会传来阵阵笑声,那一定是白老师又在讲述有趣的物理故事了。

白丽华老师的“大学物理”课堂教学场景

作为本科生全程导师之一,白丽华老师总是积极鼓励同学们参与课堂讨论,提倡踊跃发言。她以整洁细致的板书作为工具,帮助同学们更加直观地掌握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和背后的逻辑。同时,她也会抛出复杂物理问题,引导同学们将其化繁为简,对每一步剖析推演,激发他们的思考和探索,让学生在课堂上互相学习和交流,形成活跃的氛围。

自2019年起,上海大学全面启动本科生全程导师制改革,为每名新生从入学起就配备一名导师,指导陪伴学生的大学生涯全过程,努力做到全员参与、全程陪伴、全方位指导,引导教师潜心教书育人,使这项制度继续走在全国前列。其中,涌现出了不少优秀的导师,课堂上他们是传授知识的良师,课堂外,他们又是学生的全程导师。他们一方面为学生的学习指点迷津,另一方面,又从各个方面关心着他们的成长,通过紧密的师生互动,建立起了良好的师生关系,真正做到了知行合一。

课内课外联动青年才俊不断涌现

上海大学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课内课外联动,以赛促学、以赛促创,让青年才俊不断涌现。近三年来,上海大学本科生在各类国家级(国际级)学科竞赛中获奖1268项,在省市级及以上级别竞赛中获奖达6366人次。其中,上大学子还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荣获特等奖6项、一等奖8项,获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2项,获2022年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特等奖1项。

2021年10月15日,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落幕,由上海大学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宇树科技公司共同选送的“宇树科技-引领全球四足机器人市场化”项目摘得金奖,成功实现了上海大学历史上这一国赛金奖项目零的突破。

“宇树科技-引领全球四足机器人市场化”项目获奖团队

在2023年10月落幕的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终审决赛上,上海大学社会学院选送的“‘艺’呼百应,旧里焕新:艺术融入城市社区治理的实践探索与分析”在主体赛道荣获特等奖,并获得“最具人气作品”团队。其他选送作品在主体赛道荣获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在“揭榜挂帅”专项赛获全国特等奖1项。此次“挑战杯”,学校共有500余件作品参赛,覆盖近5000名学生。

“‘艺’呼百应,旧里焕新”项目获奖团队

站在时代潮头,上海大学将继续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奋力答好“教育强国,大学何为”的时代命题,朝着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不断迈进。

素材由上海大学提供

责任编辑: 陆芸

2023年上海市民终身学习人文行走网上学习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