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教育装备驱动教学变革!看这个装备研究课题有何实践探索成果……
上海教育新闻网 刘时玉 2024-06-07 09:56:03
应用北斗定位技术,做一名“超级导航员”;运用伞绳制作奇妙绳,感受传统手工技艺与现代元素的创新玩法;向数字人提出知识挑战,感受ChatGPT结合智能制造技术的奇妙体验……日前在上海师范大学附属杨浦滨江实验小学(以下简称滨江实小)举行的“装备研究新境界:教育装备应用实践探索与成果展示”活动上,与会专家和学校代表分享教育装备有效融合到综合实践活动中的经验做法,并探讨教育装备在各个学科领域的整合策略和使用技巧,积极助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活动由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育技术装备中心和杨浦区教育局主办,上海市杨浦区平凉路第三小学(以下简称平三小学)和上海师范大学附属杨浦滨江实验小学承办。
“沉浸式”体验、校本化应用
教育技术装备不断走深、走实
在“穿越时空的‘ZHI’造之旅”主题游园中,活动如火如荼地进行。学生们两人一组,通过纤细的绳子控制竹节人的运动姿态,努力让竹节人保持平衡,从而可以顺利通过狭窄的木板平台,在双手的控制与配合中,体验中国传统制造业的古代工匠精神。
有新材料、绿色低碳、航天航空、传统手工艺……据了解,本次游园共计23个体验项目,1182位学生参与体验、制作、打卡。学生们在“沉浸式”互动体验中了解传统制造和现代智能智造,认识过去的制造方式,感受传统工艺的魅力和智慧,同时体验现代智能制造的神奇与高效,在动手动脑中提升团队合作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承办本次活动的滨江实小,前身为上海市杨浦区内江路小学,2021年加入平凉路第三小学教育集团。作为滨江实小和平三小学校长,郑小燕介绍,两校是课题的实验基地,在此基础上有效利用上海国际时尚中心的丰富资源,开设“‘衣’想天开”综合实践课程,创立“成衣坊”学习空间,以服装作为媒介,对杨浦滨江的文化资源进行挖掘、传承和创新,基于“为杨浦滨江代言”的真实情境,探索把“滨江文化”穿戴在身上。
服饰设计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联系,上海各类秀场活动和精品服饰展等时尚资源丰富,学生在真实的学习环境能够深入了解服饰设计的历史和现状,极大地增强学习兴趣。企业提供的实践方案也便于学校快速了解和选择与制衣相关的装备,这些技术和装备的融入,极大地丰富了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此外,课程引入了众多具有新鲜感和体验感的教学工具,如丝网印刷和扎染工具,还不断丰富教学模块,如丝网印刷、衣物颜料、扎染等,学生在自主使用工具、挑选课程中获得乐趣。
“这些技能的学习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实际操作经验,也让学生将创意转化为实际的作品,从而提高了学习的成就感和动力。”郑小燕表示,未来,学校将继续以装备多样化为课堂教学方式转变、学生认知水平提升创设条件,为教师因材施教提供技术支撑,实现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
以课题驱动综合实践课程创新
校企携手助力“教”与“学”的变革
如何通过教育装备与学习内容融合,为学生提供更加开放、更具创新性的学习环境,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据介绍,2016年,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育技术装备中心便开始进行相关课题构思规划。2022年11月,“从制造的过去到智造的未来——义务教育学段系列科创课程的开发与实践”这一市级科普项目立项,并被认定为重点课题,命名为“义务教育阶段综合实践活动的教育装备应用的实践研究”。2023年,课题进入开题和实践研究的阶段。本次“装备研究新境界:教育装备应用实践探索与成果展示”研讨和展示活动,以及“穿越时空的‘ZHI’造之旅-装备赋能综合实践活动游园会”便是源于课题推进阶段的实际成果。
相较于先确定学科课程内容,随后配置相应的教育装备这样传统的做法,装备中心充分联动行业企业,发挥其创新能力,设计开发更符合学生实际需要、更具体验性和互动性的课程活动。比如,该课题组以平三小学和滨江实小为实践基地,拓展至盖上海市8个区、近50所小学和初中,共同参与实践研究。课题还遴选28家企业,收录41个教育装备,通过多方合力,企业公益提供装备,学校借助课题无偿使用教育装备,校企联动创生新的学习内容,推进教育装备的应用实践。
据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育技术装备中心曹楚斌介绍,为确保项目高效推进,装备中心从团队组建、研究路径、研究方法、实践历程四方面进行顶层设计与全面统筹。先后进行了课题内部交流、立项开题会议、各区启动会议、企业推进会议、校企研常态化研修、教研专家个性化指导企业、教研员个别化指导学校。
目前,各试点学校内学生学习兴趣显著提高,极大地缓冲兴趣爱好与学习压力的冲突。同时,教师专业能力大为提升,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化。上海市教委教育技术装备中心副主任黄玉群表示,要建立长效机制,促进企业、教研和学校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期待更多的学校、企业加入这样的课题研究实践,以助力技术装备在新时代教育中的有效应用,助力学生的创新素养培育。
本课题指导专家、上海市虹口区教育学院教研员柳栋指出,学校关注课程系统的构建和实施效果,企业则更侧重于提供模板化的方案文本,帮助教师理解如何将特定技术或器材应用于教育场景,而未来学校与企业之间应建立更为动态的合作关系,不仅在装备配置上共享信息,还应共同参与区域性的科普教育活动。
上海市杨浦区教育学院教研员陈琳表示,本课题有效整合了实践活动资源,并通过技术装备应用、跨学科教学,有效促进了学生的知识迁移、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让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转化,也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有益补充。随着企业参与到课题实践中,教师教研活动也迎来了多样化和多元化的新模式,这种校企合作拓宽了教学的视野,实现资源共享,使教研活动更加充满活力和成效。
“在教育改革的推动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成为了教学创新的重要方向,其核心特征——综合性、实践性和开放性,要求学校和教师重新思考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正如中国教育学会,原上海市教委教研室主任徐淀芳所说,在这一过程中,企业不仅要根据教育的最新需求设计出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和设备,还需深入理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目标,确保其产品能够真正支持学生的跨学科、实践操作和个性化学习。这要求企业与学校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共同研究和开发符合教学改革方向的资源和工具。
“新时代背景下,教育装备的研究和开发不再仅仅是硬件的支持,而是涉及课程开发、学习空间设计等更深层次的教育改革。学习活动的重新定义需要学习工具与环境的创新,需要老师角色的转变,核心在于实现‘教’与‘学’方式的根本变革,从而提高教育质量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