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求职,从大几开始?2024届的就业季倒计时(上)
上观新闻 徐瑞哲 周程祎 黄海华 2024-05-30 09:02:02
转眼又到今年毕业季,对于应届生而言,他们的就业季也开始倒计时了。
那么,就业这条路是从大四或研三才开始的吗?从什么时候上路才好呢?从高三到高校,有人说从“玩命的中学”到“玩的大学”,可以“放飞自我”;也有人说,晚“卷”不如早“卷”,要提前“刷刷简历”“找找实习”。
近期,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采访从应届、非应届的“专本硕”学生到学科规划、就业指导专家等多位不同对象,观察到高等院校既不能“佛系”“躺平”,也不能成为职业训练所,作为办学主体应当按需匹配专业、提升教育质量;而作为大学生也应规划好适合自己路径,才能避免到毕业之年盲目多头并进,造成不必要的“内卷”。
郭若琛在答辩
高校调专业结构,学生跨文理兼修
“面对可以‘保研’的机会时,勇敢选择了放弃。”郭若琛是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2024届双学位本科生。招聘季以来,收到字节跳动、阿里巴巴、蚂蚁金服、美团等多家用人公司的录用通知(Offer),寒假后选择了与蚂蚁集团正式签约。
作为今年首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上海赛区就业赛道总决赛的金奖得主,她将求职岗位精确定位在计算机方向的后端开发岗。在她看来,在数字化转型如火如荼的时代,计算机和金融的结合是行业发展必然,也将带来深远变革。
于是,为了对应这个行当的交叉复合型人才需求,她大学期间主修计算机和金融学两个学士专业,从大二决定就业到去年结束秋招,注重培养自己的数理思维,逐渐对金融计算领域的后端开发岗位产生浓厚兴趣,不停追逐并实现金融科技梦。
郭若琛在校园
事实上,招生、培养、就业,是联动的一条龙,也是教育的全链条。高校作为人才的供给侧,应当对接国家和地方需求,做到“供需匹配”地“精准育人”。
对于今春出台的《上海市强化重点领域人才精准供给动态调整高等学校招生结构规模实施方案》,市教委高教处、科研处负责人解读认为,在我国十多个学科门类中,“理、工、农、医”招生规模和结构比重,本科层面超过50%,研究生层面超过60%。在上海,这一比例低于全国。
为此,上海扩大理工农医学科专业的招生规模,从2023年到2026年,理工农医学科门类的硕士研究生招生占比提高5个百分点左右,理工农医专业门类的本科生招生占比提高10个百分点左右。同步提升电子与信息、交通运输、装备制造、土木建筑、医药卫生等高职专科专业大类的招生规模,这3年内相关专业大类在校生规模占比也提高10个百分点左右。
关于供需双侧对接,中智咨询专家建议,主管部门和相关高校需要关注企业紧缺岗位,高校应结合市场需求,积极优化调整学科和专业设置,加快相关领域人才培养;政府应编制紧缺人才目录,为高校人才培养、企业招聘和大学生就业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指导,同时出台更多高校毕业生就业扶持政策。
孙靖博自拍
无独有偶,同样来自华东理工大学的大四男生孙靖博,是化工学院化学工程与工艺(管理双学位)的应届毕业生。尽管考研未果之后才转向就业,但凭借跨专业的专业学习背景,总共用了不到半个月的时间就收到了中化学华谊工程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的录用通知书。这是由中国化学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和上海华谊(集团)公司央地合作、注册本地的合资公司,正与他的两个学位“适销对路”,“我签约的是技术管理管培生岗位。”
不论将来考不考研,高校以学为主,在读期间“厚积”才能“薄发”,在就业市场上实现自我价值。“关于大学生就业,有人认为应该趁早规划、尽快实习,也有人认为学生应以学业为重,不能‘把大学变成职校’。”在国务院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就业专家、华东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部教授贾利军看来,“现实中,部分学生为了‘刷简历’,从大一就开始实习,以至于贻误了学业。”——这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很多经验和能力不是短期就能获得的,学生的长远发展还是有赖于在大学里完成的综合性培养。”贾利军教授直言,“哪家企业会要一个连专业课都不好好学、只有实习经验的人呢?”他建议高校引导学生合理安排实习、实训,帮助学生系统接受生涯教育,找准职业发展定位。
孙靖博在宿舍
按不同学科专业,分类规划目标
“无论直接就业,还是读研深造,我们人生最终指向的都是一条职业的路径。”贾利军表示,从这个角度而言,应尽早开展职业生涯规划,“从大一就可以开始了,最迟不要超过大三。”
值得注意的是,在专家看来,规划并不是提前“卷”。“就业规划和职业规划是两码事。”智联招聘华东区域总经理兼上海分公司总经理杨娟告诉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如果只是单纯谈就业,学生可以到大三再进行实习等准备;但从职业的角度来说,学生大二时就需要考虑自己的未来发展道路,包括直接就业、自主创业、考研深造、出国留学等等。
石心然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罗马办公室学习
“Good morning,bonjour,Здравствуйte,大家好。”5月在沪进行的首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总决赛中,最终拿下一座金奖的复旦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硕士生石心然,使用中、英、法、俄四门联合国官方工作语言作为自己的开场白。她的职业规划是作为联合国及下属机构的新闻与传播协理,用全球视野传递中国声音。
在读期间,她先后学习法语和俄语,远赴英国爱丁堡大学和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做交换生,还修读了新闻学第二专业。在2023复旦大学“荣昶学者”全球治理夏令营中,她前往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罗马办公室学习,还参观了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世界粮食计划署。“当时最直观的一个感受是,工作人员中的中国面孔并不多,希望未来越来越多。”
石心然在联合国难民署驻华代表处实习
在联合国难民署驻华代表处实习的半年里,石心然独立运营4个社交平台,内容浏览量逾千万。同期,她也收获了由联合国难民署驻华代表亲自签发的推荐信,信中写道相信她未来可以胜任任何工作。当下,她正在准备联合国儿基会的实习笔试,准备开启下一段征程。
从石心然的职业目标看,她所学的文管类学科专业有“紧缺”与“过剩”并存现状,比如涉外文科管科人才培养就是国内甚至上海急需,符合战略需求。其中,包括涉外法治人才、国际组织后备人才、复合型国际金融人才、国际航运人才、国际传播人才等。
贾渭东身着工装
与石心然同期参赛、身处职教赛道的贾渭东,则是传统意义上的理工男。来自西部以传统制造业为主的城市,考入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这位大二学生在家乡和首都“充电”专业知识,进行实习探索,获得多项奖学金和软件著作权。
“我的企业导师来自京东方,他推荐我进入京东方设备工程师岗位学习,参与了X-射线胸透屏幕项目,提升了我的传感器技术能力。”贾渭东说。在校,他带领机器人团队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中获得了北京高职近三年唯一国赛金奖,还在全国大学生机器人科技创新交流营暨机器人大赛中获得国赛特等奖。
眼下,贾渭东正在备考工业互联网等职业资格证书。“大学毕业后,我愿意去一线工作,哪怕十年、二十年,我的目标是向大国工匠看齐。”贾渭东告诉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
贾渭东(左一)和队员参加全国大学生机器人科技创新交流营暨机器人大赛决赛
中智咨询专家认为,“就业从大几开始”并无定论,要区分不同学科专业来看。“基础学科和学术导向的专业,如数学、物理、哲学、历史这类专业的学生,他们的职业规划更多是学术生涯的规划;偏应用实践类的学科专业,如计算机科学、工程、财务、市场营销等,这些专业的学生需要通过实践来掌握专业技能和知识,因此提前进行规划和实习非常必要。”
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