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

复旦建校119周年校庆科学报告会举行 文社理工医名家讲述前沿成果

上海教育新闻网   程媛媛   2024-05-28 13:12:13

本网讯 (记者 程媛媛)“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刘钊教授以《论语》中的名句开场,带领听众开启一场关于古文字的遨游。

作为复旦大学校庆的重要传统,5月27日下午,第58届复旦大学校庆科学报告会在相辉堂举行。来自文社理工医科的五位复旦学者汇聚一堂,基于各自研究方向作学术报告并与听众交流。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校长金力为五位教授颁发纪念证书。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校长助理、科研院院长彭慧胜主持报告会。

c1f44463a97a1d724166751b15eea2a.jpg

从古文字出发

揭开中国传统文化神秘面纱

7f74a95f407947d69502c94c6170215.jpg

“如果我们不好古、不敏求,就没法理解我们国家的历史文化。”刘钊以甲骨文中的“知(智)”为例向大家展示了文字的重要性。“如果文字没有流传下来,情况将会像是古人形容孔子没有诞生一样——‘万古如长夜’。”在刘钊看来,“三古”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要上溯中华文化、了解中华文明的早期历史,必须先从“三古”入手。以甲骨文中的“役”字为例,通过分析不同写法的演变、同一文字在古汉语中的不同意义,刘钊深入浅出地讲解了考释古文字的繁难过程。

而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并不止步于考释,还要揭示文本背后的历史语言文化现象。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出版的《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是复旦大学的文科标志性成果,其中的《相马经》部分,就充分展示了“相马”这一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现象。

从“减贫神话”到“双循环”战略

走好中国经济发展之路

a6794b41c59eecf32add30440119a1b.jpg

“这是独属于中国的减贫神话。”回顾中国增长的辉煌历程,世界经济研究所教授万广华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速长期保持在两位数以上。这不仅让中国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成功使数亿人口摆脱了极端贫困状态。特别是1990年至2005年期间,中国对世界减贫的贡献率高达93.15%。

早在2011年发表的一篇论文中,万广华就预测到了国际大变局的到来。他认为,针对当前逆全球化趋势,“双循环”的目的是以内需和创新作为战略基点,旨在构建一个更为稳健、自主可控的经济体系。这一战略是中国寻求经济持续增长的有效路径。

当前,中国经济增长的堵点在哪?在万广华看来,储蓄过多是一个亟待应对的问题。因此,增加消费成为推动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总之,要千方百计地缩小贫富差距。”万广华认为,激发消费潜力,根本还在于解决好收入分配问题,推进共同富裕。具体而言,要提高居民收入份额,增强社会保障,提升农村居民和农民工收入。“只有提升低收入群体的消费能力,才能真正实现经济的内生性增长。”

探索科研教学管理的创新之路

展现物理的深邃优美

b6e35bb9abe3f3782dc6f7ecf67f618.jpg

“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与日俱增,这就是我头顶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物理学系教授陈焱以一句康德的名言拉开报告序幕。

从物理学到量子多体物理,陈焱回顾了量子多体物理的学科发展过程,展现了该学科的取得的前沿成果。“近 40 年来的研究中,人们发现,量子多体体系呈现新颖物性、研究工作具有基础性。”陈焱说,“与此同时,传统的多体理论面临极大的挑战和困难。” 

在量子多体理论研究工作中,陈焱取得了若干有国际影响的成果。但在陈焱看来,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其职责并不限于科研,而是要让科研与教学、社会服务齐头并进。以“热力学统计物理”课程为例,陈焱提出他在教学中面临的两个关键问题:一是课程思政如何融于专业基础课,二是科研训练如何融入本科教学。在教学实践中,陈焱以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拔尖创新人才为目标,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让学生探索性地自主学习。他认为,要把课程学习的“知”和学生体验研究过程的“行”结合起来,做到“知行合一”。而在课程讲授中展示物理学的求真之魂、善用之道、及瑰丽之美。在管理工作中,他以理论物理研究者的视角和方法来研究学校的研究生教育,发现症结、破解疑难。

“量子多体物理的研究深邃优美,而以科研的方法来从事教学和管理工作,则会开拓崭新的视野和境界。”陈焱说。

迈向通信新时代

更加智能、高速、泛在

fec17976f06a4ff31b61f54fd8cb213.jpg

“从无线通信到光通信,历史跨越了百年。”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迟楠回顾了通信技术的历史。“通信技术每一次跨越,都离不开科学家们的开创性贡献。”

当前,5G已成为各国主流通信技术。未来3年是6G研究的关键窗口期。6G时代将形成沉浸式通信、超大规模连接、极高可靠低时延、人工智能与通信的深度融合、感知与通信的融合、泛在连接六大关键场景。“可以说,6G是一个‘六边形战士’。”迟楠打比方说,这也意味着,6G将不仅仅是速度的提升,更是通信技术的全面革新,满足人类社会对超高速率、超低时延、超大数据密度以及智能互联的需求。

“有人的地方就有灯,有灯的地方就能组网。”迟楠带领课题组完成W波段大容量光子毫米波通信海边30公里传输实验,证实6G技术的可行性与潜力。超长距离、超高速现场测试实验,创造速率距离记录并入选OFC2024 PDP论文。

针对6G面临的无线频谱资源紧张问题,迟楠认为,新频谱通信将是提升容量的关键。“要进一步激活太赫兹和可见光频谱,构建6G光与无线的交叉融合。也有必要应用人工智能,实现通信与人工智能融合。”

未来,6G将构建包括高中低轨卫星网络在内的全球广域覆盖的“空天地海一体化”三维立体网络,给人类社会带来颠覆性变化。“我们正迈向一个更加智能、高速、泛在的通信新时代。”迟楠总结道。

探究基因表达的起始过程

让解码生命具有更多可能

a618c853a37b56b0757f8f1f8cb4198.jpg

“七十多年前,这是一张非常难得的照片。”汇报伊始,生物医学研究院、附属肿瘤医院研究员徐彦辉以一张教材中的照片为引,讲述了沃森和克里克发现DNA双螺旋结构的实验过程。正是这一里程碑式的发现,开启了现代分子生物学的大门,使人类能够进一步把握遗传信息的流动规律。

理解基因表达的起始,也就是从DNA到RNA转换的关键步骤,是破解生命密码的核心。为此,徐彦辉将研究重点聚焦在基因表达调控的机制,特别是转录过程中的起始阶段。“冷冻电镜技术,为生物大分子结构研究带来了一场‘分辨率革命’。”徐彦辉介绍,该技术使科学家能够在原子水平上解析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复合物的结构,这为研究基因表达调控的精细机制提供了直接证据。

当前,徐彦辉团队正在探索蛋白组解码技术这一方向,尤其是基于编码抗体库的蛋白组解码技术。这种创新方法克服了传统质谱分析的限制,能够在体液、单细胞乃至组织等复杂体系中无干扰地检测高丰度和低丰度蛋白,且具有成本低、高通量的优势,便于普及应用。在徐彦辉看来,随着蛋白组解码技术的不断成熟,人们将能够更全面地解码人体溶液蛋白组、单细胞蛋白组以及空间蛋白组,从而为精准的疾病筛查、诊断与治疗提供强大技术支撑。

摄影 成钊



责任编辑: 程媛媛

2023年上海市民终身学习人文行走网上学习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