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生命智慧 上海中医大发布新书开启“心”探索
上海教育新闻网 程媛媛 2024-05-08 10:33:39
本网讯 (记者 程媛媛)“新时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讲‘心理育人’,我想,没有哪个国家或民族能脱离文化讲‘心理育人’:植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医药宝库向所有‘育人’者敞开。”5月7日,由国医大师、中国中医肿瘤学科创始人刘嘉湘教授作序的《健“心”——中医智慧九探》一书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首发。该书是继《谈“心”——中医名家十讲》中英文版、《育“心”——中医心理八法》之后的又一力作。
本书顾问为上海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上海市名中医,第五、六、七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王庆其,主编为上海中医药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朱惠蓉和学(研)工部部长沈漫,王庆其、李其忠、何裕民三位中医心理专家在“理论篇”阐释了名中医对“生命”的深刻理解,同济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在“实践篇”介绍了高校在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开展的生命教育探索,赵旭东、何仁富、席居哲三位知名学者在“融汇篇”将不同学科视角融汇于生命教育。
刘嘉湘教授此前已为澄心息虑系列两本书作序,此次又欣然为《健“心”——中医智慧九探》作序。王庆其教授在开篇文章《中医药文化中的生命观》一文中指出,中医被古人称为“生生之学”,即“生生不息”之学,其本质是关于生命智慧和生命艺术的学问。在中医学看来,人的生命是天地阴阳相互交感作用的产物,生命的要素是形和神相结合,生命的理想状态为“中和”。中医学的生命观强调珍爱生命,人应顺应生命的自然规律,敬畏生命、养护生命,同时,不必刻意地去追求健康长寿,更重要的是追求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实现自我发展和自我创造。
据介绍,全书以生命智慧为主题,集中医学、心理学、中国哲学等多学科交叉融汇,从生命教育、课程思政和实践育人三重视角,总结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智慧进行健“心”的理论和方法。通过《健“心”——中医智慧九探》,读者既能领略中医心理专家的真知灼见,又能赏鉴高校的实践经验,也能通过“融汇篇”踏上跨学科的探索征途,在深度思考中触摸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生命教育在未来融合融汇的脉络。该书勤求古训,博采众长,既能指导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探索总结新时代生命教育路径,助力心理育人;另一方面,也能帮助更广泛的读者,从传统文化土壤中挖掘和提炼中国人的生命意义和价值取向,汲取能量,获得身心整合的方法。
近年来,教育部和上海市教委对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愈加重视,也更强调对不同学科资源的整合,支持高校开发应用中医心理等具有中国特色的技术与方法,加强教学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及推广。上海中医药大学依托中医中药的学科优势,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打造“传统文化+”生命教育新模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智慧和价值观融入到对生命的认知、理解和尊重中。学校的心理咨询与发展中心作为上海市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示范中心通过创立特色品牌,形成了“澄·橙”文化,进一步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建构“1+N”心理育人实践体系。
其中,“1”代表校级层面,秉承中医“治未病”理念,结合“和合”思想,以心理健康活动季主题教育为载体开展系列活动。“N”代表院级层面,各二级学院、附属医院发挥专业优势,开展独具传统文化特色的实践精品项目。“1+N”心理育人实践体系聚焦学生生命成长,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吸收和转化,引导学生从“自然人”走向“社会人”,锤炼“小我”,融入“大我”。
当天上午,上海中医药大学还举办“五育并举 和合润心”心理育人论坛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季开幕式,在本季活动中,学校结合医学院校优势、附属医院特点,和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中西医+心理”协同联动,探索中医药防治大学生心理的特色路径,聚焦非药物疗法在调节心理疾病、情绪障碍中的独特作用,同时,进一步完善心理工作架构,成立15家二级学生心理辅导站,将心理育人持续深入到学院、班级、寝室,打通“心育”工作的“最后一公里”,并计划举办近百场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覆盖近万人次,从德、智、体、美、劳等多角度持续开展“传统文化+”生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