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

上海交大卫星随嫦娥六号飞天探月,是国内高校首颗深空探测纳卫星

文汇网   姜澎 王辰轩   2024-05-06 12:45:51

undefined

图为嫦娥六号发射现场(央视新闻截图)

北京时间2024年5月3日,随着嫦娥六号搭乘长征五号运载火箭于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由上海交通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师生团队研制的“SJTU思源二号(ICUBE-Q)”探月卫星也成功伴随嫦娥六号开启了探月之旅。后续,“SJTU思源二号”将在抵达月球轨道后与嫦娥六号分离,开展卫星应用。

这是上海交通大学继首颗学生卫星 “SJTU思源一号”后,首次研制月球轨道卫星,其性能指标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

上海交通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师生团队一行30人在文昌航天发射场现场观看卫星发射,共同见证自己研制的卫星在火箭托举下上升穿越云霄进入遥远苍穹,现场爆发热烈掌声和欢呼。

国际合作研制月球轨道卫星,提升探月领域全球影响力

“SJTU思源二号”探月卫星由上海交通大学和巴基斯坦空间技术研究院共同研发,是一颗对月遥感观测纳卫星,也是嫦娥六号的四个国际载荷之一。

“思源二号”探月卫星任务将务实推动国际月球科研站亚洲技术应用项目。除了完成具体的科研实验外,“思源二号”卫星的意义更在于推动全球航天技术的发展。

undefined

国内首颗深空探测纳卫星,将陆续开展系列科研实验

“思源二号”探月卫星是国内首颗纳卫星级别(即小于10kg的小卫星)深空探测卫星任务,整星重量仅为6.5千克,搭载总重量达9公斤,包括两个可见光遥感相机等主要载荷。其不仅是国内首颗10公斤以下的探月卫星,还担负着在月球轨道上进行先进科研实验的重任。同时它也是国内高校首颗深空探测纳卫星,是交大首颗深空探测卫星。“思源二号”的成功研制充分验证了基于微纳卫星的低成本深空探测技术。

“思源二号”的主要任务包括:1.立方星与嫦娥六号探测器在轨安全分离;2.获得月球图像数据并下传地面。发射入轨后,“思源二号”首要任务是与嫦娥六号安全分离。分离之后,其将进行成像设计,继续捕捉月球及地月合影的数据,并进入环月大椭圆轨道。卫星配备了自主姿态控制系统,可实现精确的姿态定位,以便对特定天体目标进行成像。在此过程中,“思源二号”卫星将开展一系列实验,包括使用其高分辨率相机获取月球表面的详细图像、开展图像在轨数据智能处理、不锈镁合金电控箱壳体空间试验、纳卫星级别深空月地通信等新技术验证,充分探索基于微纳卫星的低成本深空探测模式。这些数据不仅对科学研究具有重要价值,也将为地面控制中心提供必要的实时信息。

四大创新点确保“思源二号”能顺利完成任务

“思源二号”在技术上有四大创新点,首先是搭载了自研的X频段测控数传一体化通信机,在有限的体积、重量和功耗条件限制下,实现了稳定的地月深空通信链路;

同时,在轨故障诊断算法使卫星能自动检测并诊断系统可能的故障,保障关键任务的持续运行。

undefined

而且,“思源二号”通过动态智能化任务调度策略,能够优化能源消耗和任务执行序列,提高在太空环境下的作业效率和成功率。

最重要的是“思源二号”采用特种镁合金和蜂窝碳纤维等先进材料,不仅显著减轻了卫星重量,还大幅增强了结构的整体强度和耐用性。

克服诸多技术难题,在探月工程二十周年之际取得突破

领衔师生进行“思源二号”研发的吴树范教授带领团队多年从事微小卫星技术的研究与试验。2017年7月入职上海交通大学,主要从事飞行器导航制导与控制、智能微纳卫星、空间科学与深空探测等领域的技术创新和应用探索。2021年10月,吴树范教授带队研发的交大首颗学生卫星APSCO-SSS-2A(SJTU思源一号)成功发射。

undefined

图为思源二号团队部分成员

在“思源二号”卫星项目初期,团队遇到了许多技术难题。比如,月球的引力、地球的干扰以及其他天体的引力都会影响卫星的轨道,因此卫星需要精确计算轨道参数,并保持稳定的运行。此外,月球表面及其轨道周边环境复杂多变,强烈的辐射、温度变化以及月尘等外部因素均对卫星的正常运行构成威胁。在卫星设计方面,为了确保纳卫星具备绕月飞行的能力,团队必须在有限的空间和质量内集成多种功能,包括能源供应、通信系统和科学实验设备。团队进行了大量环境测试,并采用多层屏蔽和先进的热控技术,确保了卫星在复杂环境中的稳定运行。

在发射现场,航天专业博士生吴岳东激动地表示:“从‘神舟’问天到‘嫦娥’揽月,从‘羲和’探日到‘祝融’探火,中国航天的蓬勃发展为我们青年一代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舞台。作为一名新时达航天专业的博士研究生,能够在学生时代参与到中巴合作探月卫星的研发,我感到十分荣幸。今天,在发射现场亲眼看到嫦娥六号搭载着我们研制的卫星一起升空,除了兴奋与激动,更深刻的感受到自己肩上的责任。未来,我会继续把自己的科研工作与祖国发展需求相结合,以实际行动来践行航天报国。”


责任编辑: 陆芸

2023年上海市民终身学习人文行走网上学习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