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
“青马工程”首期科技班学员与上海U35计划入选者展开“桌布讨论”

“同辈课堂”上找到创新共同语言

文汇报   沈湫莎   2024-04-23 09:54:32

       昨天,一场特殊的“头脑风暴”在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举行。由团中央组织实施的全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简称“青马工程”)首期科技班学员,与上海科技青年35人引领计划(U 35计划)的入选者代表近70人,围绕新质生产力展开了一场“桌布讨论”。
      
       “青科”们渴望交流、渴望被看到和认可,碰撞的火花不时迸发。“同辈课堂”让他们找到了许多有关创新的共同语言。于是,主办方也“贴心”地将最后5分钟留给大家互加微信。
      
       据悉,“青马工程”首期科技人才专项培养周期为一年,其后还将设置5年跟踪培养期。项目将通过导师辅导、日常联系、人才扶持、培养举荐等机制,培养一批能在国家重大科技任务中“挑大梁”“当主角”的青年科技人才。
      
       三言两语间为研究打开思路
      
       让素未谋面的郭玮宏和姜益光越聊越起劲的,是他们共同的研究领域——光。
      
       中国商飞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天空光环境模拟实验室主理人郭玮宏的研究方向是照明与光生物效应、空间光电技术等。“我参与研发了神舟飞船的照明灯具,它对灯具的强度、性能稳定性要求非常高,需要在模拟太空环境下连续测试两周。”郭玮宏回忆,测试期间每天24小时不能间断,而他负责值夜班,很辛苦。得益于先进的设计理念,照明灯具最终通过了测试。
      
       姜益光是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员,他的研究方向红外玻璃与光纤也和飞机有关。当得知郭玮宏带领团队正在攻关的一个科研项目需要用到特殊玻璃时,姜益光提议不妨尝试用某种镀膜玻璃。三言两语间,就为郭玮宏打开了思路。
      
       “来来来,加个微信。”当得知姜益光下午就要乘坐国产大飞机C919去成都后,郭玮宏特意请他帮忙留意一下飞机里的照明情况并给他一个反馈。
      
       颠覆式创新往往来自“圈外”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三研究所发展规划部副部长张闻宇是给水下世界“做B超”的人,这个原本用模拟信号探测的领域,如今正转向光纤数字信号和人工智能算法。“模拟信号需要转成数字信号去运算,其中会损失很多信息,现在直接用数字信号,对水下世界的探测更细致、更清晰,AI技术还能将探测效率提升一个量级。”他说。
      
       张闻宇从事水下探测已有15年,经历技术“范式转换”的他对颠覆式创新有更深的理解。“颠覆一个行业的技术往往来自另一个行业,因为颠覆需要改变观察视角,不同领域才能带来不同视角。”他说。
      
       在他看来,“青马工程”首期科技班的最大价值,就是为科技青年搭建了一个跨行业、跨地区的学习交流平台。学习交流期间,有人建议他可以试试太赫兹。张闻宇知道太赫兹,它的最大优势是“大带宽”,理想状态下,它的传输效率能达到目前技术的100倍以上。
      
       “这个建议可能让水下探测技术再经历一次颠覆式升级。”他认为,作为6G的重要候选技术,太赫兹有望在更多行业得到拓展应用。
      
       “前辈”提醒青年人脚踏实地
      
       “今天的总结发言,是不是有很多人都用上了大模型助手?”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长聘副教授崔鹏开起了玩笑。他注意到,AI已成为课堂上的关键词,来自医疗、农业、制造、新能源等领域的青年科学家鲜有不提AI者。
      
       作为同辈课堂上的“前辈”,40岁的崔鹏提醒大家理性看待AI。他说:“在决定AI能力的数据、算法、算力三要素上,我们与世界顶尖水平之间还有差距,越是高端应用,越要重视AI可能带来的种种问题。”
      
       他建议科研工作者一方面要重视AI,一方面要对AI报以长期的耐心,携手推进AI应用落地,“更好的协同性、更高效的AI转化应用,是我们有望实现超越的优势领域。”
      
       “崔老师的提醒很及时。”郭玮宏说,当科研青年开始“挑大梁”,很容易遇到的一个问题是“飘”。一句来自前辈的中肯“提醒”,有助于年轻人认清自己的定位,让创新更加脚踏实地。

责任编辑: 陆芸

2023年上海市民终身学习人文行走网上学习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