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

一个“圕”字,牵出一群高中生和老校友跨越世纪的图书情缘

新民晚报   陆梓华   2024-04-22 12:13:02

对中学生而言,图书馆是阅读自习的好去处。一次和校史的“偶遇”,让一群南洋模范中学图书馆“同嘏书屋”的学生志愿者们有了新的发现——“图书馆”三个字竟然能合并成一个汉字——“圕(tuān)”。这个汉字的发明者,正是该校1914届校友、中国近代图书馆事业开拓者之一杜定友。在第29个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一场和老校友跨越时空的对话,在书香中展开。

寻找:“圕”字背后的爱国梦想

“假若我们置身于物资极度匮乏的战争年代,目睹了这样一幅景象:一人,身负十几个乃至几十个大箱子,在日夜的兼程中坚韧前行……如果我告诉你们,这些箱子里装的是一本本厚重的书籍,你们是否会感到震惊?”同嘏书屋志愿者、高一(10)班男生孙语堂在查阅了资料后,勾勒出一个世纪前老校友实现“教育救国”理想的历程——中学毕业后,祖籍广东的杜定友被公派至菲律宾攻读图书馆学专业,并于1921年学成归国,后担任广东省立图书馆首任馆长。他开创的杜氏分类法、目录法、汉字形位排检法等后被国内图书馆广泛采用;为了使排版和印刷更为紧凑,他创造了一个全新的汉字“圕”,以代替 “图书馆”三字。

视频资料截图 学校供图

“战争年代,杜定友校友毅然决然地组织员工开展图书的疏散工作。在经费紧张、资源匮乏的困境下,他巧妙地发动员工,将书架、桌子、板壁等改装成木箱用以存放图书,为后世的学术研究与文化传承留下了不可估量的宝贵财富。” 孙语堂感叹。同学们和定居广东的杜定友外孙女莫虹女士视频连线,老校友的形象,更加生动清晰。

南模学生在校美育课教师范依琳指导下视频采访莫虹女士 学校供图

莫虹回忆,从她记事起,外公已经退休了,但还是坚持写论文,每周都和学生开研讨会,每天都在学习,就像上班一样,勤勉一生。他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人们能通过借阅图书,爱社会、爱群体,提升文明素养。

点亮:当今学生的阅读渴望

为了向老校友致敬,世界读书日前夕,南模教育集团理事长、南模中学校长李啸瑜和徐汇区图书馆馆长房云芳签订合作协议,“圕·灯塔书房”落户南模。今后,“圕·灯塔书房”不仅将发布年度阅读书单,也将由师生担任“领读人”,分享读书心得。

房芸芳介绍,从2020年起,徐汇区图书馆协同区党群中心、街道社区、楼宇商圈、房产物业等不同,将一间间“灯塔书房”开设到居民身边,打造阅读新空间。“圕·灯塔书房”是第25个“灯塔书房”,也是其进入校园的第一站。“杜定友先生当年在运输图书的过程中,还时不时把箱子里的书拿出来,展示一下,就像现在的流动图书馆一样。”房芸芳说,希望一座座“灯塔”能让更多图书被爱书人看到,传承老一辈的图书馆精神。

“有些同学忙于学业,想不起来去图书馆,我觉得挺可惜的。”高一(9)班女生吴同虽然“小三门”准备加理化生,但对备考前的调节方式是翻开一本《百年孤独》,享受阅读的快乐。为了吸引更多同学走进图书馆,她和几名同学向学校提交了一份“点亮书屋之灯”计划,让书架和学生之间产生有趣的交互,在图书馆感受“小确幸”。

比如,在书架中放置“书立彩蛋”,如果有同学抽出了旁边的书本,“书立彩蛋”就会发光,每个阅读者都可以把自己的阅读心得写在“彩蛋”上,产生对话效果。“氛围灯带”则可设置“放松阅读”和“专注阅读”两种模式。大家还希望,在图书馆门口放置全息投影设备,通过AI技术“复活”已故作家。“我们希望更真切地与这个广阔的世界对话。”吴同说。

责任编辑: 陆芸

2023年上海市民终身学习人文行走网上学习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