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

清北毕业生入职某知名高中两三年后相继转岗,名校生一定是好教师吗?

文汇网   张鹏   2024-04-17 11:01:26

近三年,江苏省一所知名高中高薪吸引了十六七位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的毕业生成为新晋教师。高材生加入中学教师队伍令人期待,不过,两三年后,这所中学的这些“高材生教师”鲜有人继续站在讲台上——他们中的大部分人或专职带教竞赛生,或已转岗到行政岗位。

日前,在复旦大学举办的一场“围绕培养面向未来的教师”研讨会上,这名中学负责人的这一分享引发不少同行共鸣。多位校长的发言传递出类似信号:在师范生之外,中学讲台期盼专业知识更扎实的综合类院校毕业生,不过,名校毕业生似乎并不等于好老师。有校长甚至谈到,培养中学教师或许也需要几分“童子功”,即在这些“未来教师”的中学阶段适当植入从教的理念与信念,令更多有志者投身从教队伍。

高中师资要求逐年提升,

部分名校毕业生难以站稳讲台

“教师是一所学校最宝贵的财富。”研讨会上,上海市格致中学校长吴照的一句话,引得现场校长们频频点头。

近年来,各地高中对从教者的要求逐年提升。最明显的是,中学在招聘新教师时除了瞄准师范类院校,排名靠前的综合类院校毕业生走上高中讲台的比例也在提升。

以上海中学为例,该校招聘的新教师中,毕业于“清北复交”等综合类高校的教师正渐渐成为“主流”。校长冯志刚表示:“即便如此,我们某一个学科的教师仍然没有招满,除了毕业院校,应聘者的专业能力也十分重要。”

身处研讨会现场,上海市宝山区行知中学校长沈伟牵挂着师资招聘这件事:“招聘马上就要结束了,我们还缺一名英语教师。”

宁缺勿滥,是高中招聘新教师时的共识。

观察着师范类与非师范类毕业生的差异,吴照说,许多师范类院校毕业生成为职初教师,能较快适应教学节奏;而部分综合类院校毕业生专业能力更强,虽然在职初阶段缺少教学法的支持,但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职业发展潜力更足。

不过,名校毕业生一定就是好教师吗?对于“名校生”,不少中学校长流露出“又爱又恨”的复杂心情。在成都市树德中学,有不少国内知名综合类高校的毕业生从教,遗憾的是,往往干了一两年就跳槽了。校长毛伟感慨,学校曾招到一名清华大学毕业的博士生,两三年后,他因为不能适应教学节奏转到了工勤岗位。

教师要避免“空心病”,

教书育人的情怀至关重要

名校毕业生专业能力过硬,为何难以站稳中学讲台?

多位校长谈到,专业知识和能力之外,教书育人的情怀对从教者至关重要。上海市大同中学校长应华直言,名校毕业生从教,“教师”或许并非他们就业时的首选。若单纯抱着找到份工作的心态走上讲台,想要成为教书育人的“大先生”,仍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一位长三角地区的中学校长还谈及一则校园见闻。在这所学校里,每个班级门口会张贴班主任写给学生的话。一位名校毕业的班主任写道:“老师是园丁,学生是花朵,但有些学生是狗尾巴草……”

“老实说,我看着心里很不是滋味。”这名校长称此为教师的“空心病”,“如果没有强烈的从教意愿,很难在职业道路上持续获得发展劲头,甚至很容易在工作中迷失自己”。

那么,怎样的教师能胜任“未来教师”?面对人工智能与新技术的挑战,不少中学负责人谈到,在人工智能与新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下,科学探究与创新、批判思维、表达能力等自然是从教的关键能力,与此同时,立志从教的吃苦精神、良好的心理素质依然重要。东北育才学校校长赵延坤举例说,有些带教数学竞赛的教练专业水平很高,但是面对竞争压力较大的比赛场时,教师一下子竟不知道如何安抚学生,甚至自己的心理防线也被击溃了,这种情况很难取得好成绩。

“未来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德育能力的培养,或许可前置到大学甚至是高中时期。简言之,要站上中学讲台,毕业生或许需要点‘童子功’。”在上海市嘉定区第一中学校长李元看来,高中时就可以培养立志从教的学生相关专业技能,比如,教师的“三笔字”、表达能力、合作能力等。这种看法得到不少中学校长的赞同。他们认为,大学和中学时期设定一些从教的门槛,或许能让更多“大先生”从中学讲台上成长起来。


责任编辑: 陆芸

2023年上海市民终身学习人文行走网上学习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