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

数字教育 引领未来①|上海以数字化转型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

上海教育新闻网   颜惠芳   2024-01-30 11:00:10

2024年1月29至31日,教育部、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上海市人民政府将在上海共同举办2024世界数字教育大会。

一直以来,上海高度重视教育数字化。记者从市教委获悉,作为全国首个教育数字化转型试点区,上海市在数字化赋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上,整体谋划、目标导向、攻坚克难、系统推进,出台了《上海市教育数字化转型“十四五”规划》《上海市教育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2021-2023)》《上海市基础教育教学数字化转型三年攻关计划》等文件,从教育数字化转型基础环境、教学应用、数据治理、师生数据素养提升等方面发力,着力构建教育数字化转型良好生态,支撑上海教育现代化发展。

打造教育数字基座,赋能各类教育应用发展

上海市学校数字基座是由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统筹规划,确立“以新基建为基础、以数据为核心、以基座为关键、以生态为保障”的建设路径,实现“政府定标准、搭平台,企业做产品、保运维,学校买服务、建资源”的信息化建设及运营模式转型,促进全学段学校的教育教学业务变革和流程优化,提升全市教育管理决策和治理水平。

上海市学校数字基座的建设以用户为中心,充分考虑教师、学生和教育管理者的需求,致力于提供便捷、高效、安全的教育教学管理工具;通过整合各方资源,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教育服务的供给效率;运用大数据技术,对教育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和分析,为教育管理及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秉承开放共享的原则,鼓励各方参与,形成充满活力、共建共享的教育应用新生态。

生物课上,学生在老师指导下使用无线投影显微镜

构建丰富的教育应用生态

以上海市学校数字基座统一应用市场运营为基础,联合各教育数字化转型实验区,共同构建了一个丰富、多元、活跃的教育应用生态。学校数字基座统一应用市场已提供应用注册、接口申请、应用发布、应用选用、应用评价等全流程服务,同时为应用开发者、学校教师、学生等提供高效便捷的低代码开发工具,构建教育应用共建共享生态。

截至2024年1月,统一应用市场已上架涵盖教育管理、教学服务、教育评价、教辅后勤等六大场景的91个优质教育应用,制订并发布《学校数字基座市级管理服务平台开放接口》《学校数字基座第三方应用对接指南》等,实现教育应用的规范化运营。同时,基于国产化技术构建安全的数据服务能力,提供市级基础数据治理及对外数据服务,已开放29个公共数据接口供应用申请使用。

长宁、徐汇、宝山三个教育数字化转型实验区学校数字基座已于2023年投入运行,并与学校数字基座市级管理服务平台完成技术对接,实现应用下发与应用选用的双向操作,学校数字基座实现“标准化(基础应用)+个性化(应用插件)”排列组合的应用模式。上海市学校数字基座通过构建开放、多元的应用生态,充分调动教育行业多方主体共同参与,实现互利共赢、共建共享。

共享:打造数字基座能力共享体系

上海市以学校数字基座“五大中心”为基础,打造上海教育的数字基座能力共享体系。上海市学校数字基座围绕“组织、物联、应用、消息、数据”五大关键要素,通过打造数字化基础能力,助力破解学校数字化转型难题。

“组织中心”为学校提供统一组织架构和按需设组的管理服务能力,统一管理学校各种零散的组织、人员、身份信息,形成学校数字空间中层级清晰的组织架构体系,赋予用户唯一的身份识别码(eduID)作为应用赋权的唯一凭证。

“物联中心”为学校不同应用场景的智能化设备提供统一的接入和管理服务,形成智能化物联体系,使学校各类智能终端在数字空间中可见、可管、可用,有效支持各应用场景的常态化、无感知数据采集。

“应用中心”按照全市统一的应用管理规范,为学校各类应用提供分发、选用、问题反馈、用户评价及运行数据上报等功能;各区、校可在“学校数字基座统一应用市场”充分比较、按需选择应用,也可通过低代码平台开发特色校本应用。

“消息中心”为学校提供消息接口集成及统一的消息通道服务,集成站内信、短信、电子邮件、微信消息等接口,为各类应用提供便捷、高效、安全的消息交互通道,使各类消息得以即时推送、精准触达。

“数据中心”为学校数据流转及应用数据回流提供统一的数据标准规范,个人用户以身份识别码(eduID)作为数据跟随的唯一标识,第三方应用遵循统一数据标准进行数据共享,便于数据分析及利用。应用产生的业务数据基于统一标准回流到学校数据仓库,数据资产不再因为外部条件的改变而轻易流失。


体育数字化转型的课堂实践

创新:构建上海教育数字驾驶舱体系

上海市以学校数字基座市、区对接运行数据上报为基础,构建融合学校底数、基座能力、应用生态为一体的市、区、校三级驾驶舱体系。长宁、徐汇、宝山三个教育数字化转型实验区的学校数字基座运行数据实现每日自动上报,上报数据包括组织中心、物联中心、应用中心、消息中心、数据中心的核心运行数据,并在市级展示大屏上直观呈现常态化运行态势。截至2024年1月,长宁区接入学校80所、宝山区接入学校350所、徐汇区接入学校106所,已接入学校的五大中心数据均正常上报,各区实际上报数据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学校数字基座常态化使用的情况。

为进一步加强教育数据科学治理,实施教育数据综合开发与利用,充分挖掘教育数据价值,实现大数据支持下的教育质量监测与教育科学决策,积极推动教育数据业务化,使用数智技术支撑教育全过程、全要素综合评价,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正在深化建设“上海教育数字驾驶舱”。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以多维度、多层级的可视化方式系统、直观、精准呈现上海教育的整体发展现状,刻画特色亮点,把握发展趋势与动能。通过数字驾驶舱促进各部门、学校加快建立教育数据统一归集与协同治理机制,提速实现教育数字化转型。

上海市学校数字基座遵循“数据治理、试点先行”“数据融通、系统整合”“生态构建、教育创新”的三步走建设思路。未来将持续开展各区、校数字基座建设交流与指导,扩大区、校数字基座覆盖面;进一步规范应用管理体系,促进更多优质教育应用的发布和选用,探索各类应用数据基于数据标准回流;持续提供基础数据治理和数据开放服务,推进市、区、校三级数据的开放共享,实现数据资产有效利用,以数据赋能教育应用生态迭代升级和持续发展;逐步打造教育数据标准“众筹社区”,助力构建标准化、多样化的教育数字化应用生态。

上海市学校数字基座作为支撑学校管理、教学和研究的重要基础设施,正在为全市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强大动力。通过丰富的应用生态、数字基座能力共享体系以及数字驾驶舱体系的构建,上海市作为全国唯一一个以省级为单位的教育数字化转型试点区,正逐步实现教育的现代化和智能化,为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先行先试的经验价值。

建设上海智慧教育平台,推进优质数字资源的供给与应用

上海作为国家智慧教育平台首批整省试点,快速响应国家要求,着眼于国家智慧教育平台体系的健全与完善,推进上海智慧教育平台建设,促进优质数字资源的深度应用与有效供给。建成集资源汇聚、在线学习、教学应用等功能于一体的智慧教育平台,平台覆盖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终身教育四大板块,实现资源供给图谱化、数据治理一体化、平台搭建基座化、运营运维生态化、教育教学常态化、管理流程数字化、数字素养普及化以及安全保障系统化八个方面,构建上海智慧教育的“四梁八柱”。

深化数字教育教学应用

平台面向不同用户群体,搭建各类教育数字化应用场景,深入打磨教育教学服务,支撑全学段个性化学习、终身学习,为不同年龄的学习者提供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助力教师教学能力和数字素养提升。支持学习者自主学习,按教材目录或教学单元/主题查找资源,按学习记录或教学周推荐资源等;支持教师在线备课,资源组织和推送;支持家校互动,支持学校选用适合本校的教育教学应用。平台已覆盖使用用户160余万人,平均访问量每天15万人次,单日访问量最高达到85万人次。

上海老年大学学员体验VR设备

促进数字资源共建共享

着力打造上海智慧教育平台“资源中心”,建立以课程教材目录结构为索引面向所有教学资源提供统一技术服务的支撑能力,健全完善资源审核机制,引入自动化审核工具,进一步优化资源审核流程,为各类数字教育教学资源提供统一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和通用技术服务。建立健全市数字资源建设众筹和激励机制,不断丰富优质教学资源,平台现有资源总数近1.6万,并不断更新迭代和持续丰富。提供数字资源共享技术服务,充分发挥优质资源社会效益,已向上海市中小学数字教学系统、上海“空中课堂”电视点播提供实时数据接口服务,同时在区、校资源共建共享方面不断推进。

推动服务能力融合创新

上海智慧教育平台不断深化服务能力、拓宽服务渠道,通过多端融合面向广大市民提供触手可及、覆盖千家万户的数字教育体系。2023年上海智慧教育平台推出移动端“微校随申学”APP,提升随时随地移动学习应用场景服务能力,赋能智慧教育泛在多选、贯穿终身的教育与学习体系建设。通过与各大运营商合作,持续提供有线电视、IPTV等电视大屏端点播和回看服务,累计服务用户573.34万户。

通过国家智慧教育平台上海试点应用推广,建构上海智慧教育平台的“四梁八柱”,面向学生、教师、学校和社会提供公益服务,推进新时代教育理念更新和教育模式变革,切实实现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学习型社会。

研发“三个助手”,助推教学方式转型发展

2021年以来,本市积极推进中小学教学数字化转型,适应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要,满足人民群众对于公平而有质量教育的期盼,努力让教师、学生、家长增加因城市数字化转型而带来的满意度与获得感。依托上海智慧教育平台,建设中小学数字教学系统,研发备课助手、教学助手以及作业辅导助手(简称“三个助手”),融入数字教材、“空中课堂”视频课等优质资源,为师生打造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教学空间,努力创新教学场景示范应用,深入推进教学变革,促使数据驱动的因材施教更加常态化、教学方式更加灵活智能、人才培养方式更加个性多元、教学资源和服务更加优质均衡,进而实现基础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三个助手”助力课堂教学

突出系统设计

市教委发布《上海市中小学教学数字化转型三年攻关行动方案(2022-2024学年)》,确立全面推进教学数字化转型发展,实现全市中小学所有学校、所有班级、所有学科全覆盖,加快教学方式变革,形成教学新样态的宏伟目标;明确建设数字教学系统与三个助手、建设各学科数字资源、推进教学应用实践、推动人工智能支持教学的研究与应用的主要任务;建立“市-区-校”明确分工、各有侧重、密切配合的三级联动机制,以及政府部门、研究机构、科技单位等共同参与的多元协同机制。

研发三个助手

聚焦课前备课、课堂教学、课后作业辅导,市教委研发三个助手,使得教学数字化切实融入教学基本环节,促进常态应用。研发备课助手,打造“教师备课1帮1”的应用场景,扩大全市优秀师资资源共享覆盖面,减轻教师备课负担,提升备课成果质量;研发教学助手,打造“课堂教学1加1”的应用场景,帮助教师更好地使用精准数据分析开展因材施教,丰富学生探究体验,促进教学方式变革;研发作业辅导助手,打造“课外辅导1对1”的应用场景,加强对学生的个别化辅导,促进智能推送,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基于实践应用不断迭代升级三个助手,逐步做到对接方便、数据互通、运行稳定,更好地满足学校师生的需要。

建设优质资源

采用“标准引领、定向众筹、广泛征集、市级审核、实践优化”的建设路径,为师生持续提供丰富多样、能用好用的优质数字化资源。首先,建立各类资源的内容标准、技术标准与呈现标准,转化为对资源的规格要求与属性标签,体现标准引领特征。其次,在市级统一安排与指导下,采用定向众筹方式,委托各区组织精干力量,依标准建设相应单元的重点资源。再次,由市级发布资源征集的主题、内容与标准,采用广泛征集方式,调动区、校建设资源积极性,迅速增加优质资源数量。目前,26个学科段已经建成上线2168课时13458个资源。此外,累计编制了24753道配有学习指导的配套练习与跟进练习,较好地满足了教育教学需要。

保障基础环境

市教委会同相关部门,敦促运营商在技术上优化,根据区、校需求定制校园网络升级方案。各区投入经费,通过改造现有网络、另建专门网络等途径,保障宽带接入。通过专项经费投入、生均公用经费应用、学生自购设备等途径,探索配置终端的有效办法。青浦区投入经费建设数字化专属通道,具备独立宽带出口、专用无线设备、升级安全防护等特征。上海市闸北第八中学、上海市第二中学达到每位学生都有终端设备的状态。两所学校采用将设备格式化、加强监督管理、开展日常维护、做好家校沟通等措施,推进终端设备的常态应用。

强化实践推进

市、区教研、师训、电教等部门密切配合,加强业务指导。仅市级层面就组织了近100场各类培训、展示、研讨活动,明确要求,示范引领,传播经验,解决问题,激发基层参与试验的活力与动力。基于案例分析,加强总结提炼,围绕自主学习、探究体验、互动交流、诊断改进、个性发展等方面,形成体现数字任务驱动、技术深度融合、导向高阶思维、适应个性需求特征的教学方式,体现较为明显的教学样态创新。

徐汇区以推进教学数字化转型工作为契机,创设作业应用、大单元教学等10个新型教与学应用场景,通过技术智能分析学生的学情,重现学生思维过程,激发学生深度思维,增强教师大规模实施因材施教的能力。静安区确立数字加持、教学相长、众行致远的区域愿景,基于行政主导、教师主体、教研主场的推进思路,以项目化运作促进团队协作,使得教研由层级逐步转向扁平,课堂显现优化组织方式、共享学习数据、突出关键能力培育、促进个性化教学的特征。

教师介绍演示“备课助手”

注重点面结合

采用“面上拓展”与“点上深化”相结合的策略,逐步深化推进教学数字化转型。在全市范围内,已有590所学校、7691位教师,95109位学生使用“三个助手”开展教学实践。此外,建设35所整体试验样板校,其中包括18所初中薄弱学校。努力构建突破经费安排、网络建设、设备配置、队伍建设、考核评估等问题的长效机制,加强“三个助手”的常态应用,促进薄弱学校的跨越式发展,更好地发挥数字化对于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价值。

作为薄弱学校的上海市长桥中学、上海市宝山区共富实验学校、上海戏剧学院附属松江实验学校等校,在市、区项目团队的倾力参与下,抓住样板校建设契机,做好网络升级与终端配备工作,支持教师外出学习经验,开展高频次的师生应用培训,组织多次课例研修活动,形成了良好的教学数字化转型氛围。


创设数字化转型引领项目,提升师生数字素养

创建教育信息化应用标杆培育校,探索数字教育发展模式

上海市是全国首个教育数字化转型试点区,近年来积极构建“试点区—实验区—示范校”推进机制,已设立长宁、徐汇、宝山3区为数字化转型实验区,并设立同济大学第一附属中学、徐汇中学、卢湾一中心小学等学校为数字赋能示范校,先行探索数字化赋能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实施路径。

创客实验室里,学生进行无人驾驶的操作

面向全市大中小和职校,上海开展200多所教育信息化应用标杆培育校创建,探索数据驱动下大规模因材施教的学校改革试点,推进数字教育发展,支撑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各标杆培育校基于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聚焦教、学、管、研、评等关键环节实施数字赋能创新实践,开展数字化重点应用场景的建设探索,探索相对成熟、富有成效的学校数字教育发展模式和推进路径,业已形成多样化的发展经验与特色,“一校一特色”的数字价值空间初步显现。

其中,卢湾一中心小学的数字赋能育人模式荣获国家教学成果奖特等奖,上海交大、华东师大被评为全国数字素养示范和推广基地。在教育信息化应用标杆培育校创建的基础上,加快推进全体中小学校的校园数字化改造,鼓励有条件的学校积极探索数字孪生、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赋能教学变革。

实施师生数字素养提升工程,健全数字素养培养体系

为建设适应新时代教育发展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上海积极探索“学习、实践、指导、研究”的教师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研训路径,着力推进数据支持下因材施教、线上线下融合式教学及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等方面的教师专业能力与数字素养的提升,深入推动数据支持下大规模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创新,助力上海教育体系高质量发展。

截止2022年年底,全市共计17万余名中小学教师已全部完成不少于50学时的全员培训。通过工程实施,探索了市、区、校三级联动的研训一体化推进机制,推动了教研、信息、师训、科研横向协同、跨部门合作,提升了管理者数字化领导力和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初步形成“以校为本、基于课堂、学用融合”可持续发展路径。

依托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培训基地,上海面向全市中小学生组织开展数字化创作、计算思维、创客、人工智能、智能机器人、大数据分析研究等科创实践体验活动,搭建多样化的实践交流、展示分享的平台,推动校内外数字素养培育的一体化发展。通过智能物流搬运挑战赛、人型机器人全能挑战赛、无人机城市巡航挑战赛、人机协同作战挑战赛、机器人竞速挑战赛、智能配送挑战赛等系列化的学生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实在在的“创意+制造”的活动中,认识人工智能技术的最新发展及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学习人工智能基础概念和算法,提升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储备力量。

记者 颜惠芳



责任编辑: 颜惠芳

2023年上海市民终身学习人文行走网上学习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