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
科创赛事获奖学生走上科技之路者寥寥引发业内深思

如何不让“小院士”的科创人生尘封在少年期

文汇报   张鹏 王星   2024-01-11 10:51:12

     临近寒假,“雏鹰杯”2023年红领巾科创达人挑战赛暨第二十一届上海少年科学院“小院士”评选活动即将进入总决选,最优秀的30名选手将角逐“小院士”称号。此次比赛,全市16个区各中小学共计申报了4335个项目,比上届总数增加35%,数量再创历史新高。另一头,第39届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也进入了申报环节,不少对科创感兴趣的学生和家长摩拳擦掌。

      
       火热的大赛之外,上海市青少年活动中心主任徐速更关心的是一组数据:上海少年科学院21年来培养了200多名“小院士”,但最终直接投身科技工作的少之又少。如果大赛获奖是他们对科创爱好的终点,那么,这不是大赛创办的初衷。“如何让这些‘小小极客’保持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索的热情?”这是徐速迫切想解决的问题。
      
       234名“小院士”中走上科技之路者寥寥
      
       眼下,针对青少年的科技创新类比赛、评选层出不穷。依据教育部发布的《2022-2025学年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44项“白名单”竞赛活动中,自然科学素养类竞赛占比超五成,备受追捧。
      
       作为青少年中广为认可的科创赛事评选之一,2003年起,上海少年科学院开始举办“小院士”评选。起初,每年参与这项评选的中小学生约有几百人。近年,随着科创教育兴起,每年超过3000名中小学生参与活动。此轮评选中,进入复评的项目就有1269个。至今,全市已培养与评选了上海少年科学院“小院士”234名,12名队员获得“全国十佳中国少年科学院小院士”称号。
      
       2022年恰逢“小院士”评选活动20周年,上海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做了一回“有心人”,对能联系上的“小院士”进行回访。不出意外,他们大多考上了知名高校,但令回访老师有点失落的是,不少人选择了金融、经济等专业,最终走上科技之路者寥寥,这些学生的科创人生就此尘封在少年时期。
      
       这并非个案。参与学生获得奖项后就不再从事与科技相关的学习和研究,是不少科创类比赛都面临的“痛点”。
      
       在学生时代,上海STEM云中心主任张逸中也是一名“科创达人”,曾获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简称ISEF)二等奖,也由此踏上科学探究的旅程,这些年他越来越感觉到,并非出于个人兴趣而参加科创比赛的孩子,九成以上不会继续从事相关领域探究。
      
       为了简历添彩,兴趣被摆在了次要位置
      
       张逸中受邀担任过多项科创赛事的评委,他发现,有不少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比赛时就奔着一点——“获奖”,兴趣被摆在次要甚至末位位置。
      
       80后的谢女士是四年级学生小雯的妈妈。去年9月开学以来,她开始帮女儿研究设计起了“科创路线”。尽管女儿感兴趣的是古诗文,但谢女士仍想让女儿去尝试“多元发展”。“还有两年要升到对口初中了,我希望到时能让她进一个好点的理科班,现在大力推进科学教育,如果女儿的简历上能有一些科创色彩,应该会是加分项。”谢女士的“规划”目的很直接。
      
       如何在短短数月里获得科创“亮点”?让孩子报班从头学起,显然不是一条捷径。
      
       “寒假前后,各类青少年创新比赛都在开展。几个月前,我就盯着爸爸赶紧帮女儿弄一个像样的青少年科创课题出来。”谢女士给先生分配的任务,源于她已经打听好的“科创课题套路”,“现在,市场上有专门的公司帮忙策划这类适合中小学生参赛的科创课题。如果只是单纯提供信息策划一个题目,花几千元就可以搞定,如果要让这些公司从头到底‘全包’形成一个完整的课题,需要支付大约4万到5万元的费用。”
      
       “我们这样也算走在前面的。据我了解,这些科创比赛的获奖证书,对于初中生和他们的升学会更有用处,尤其是在自主招生环节。而小升初时有一些科创履历,不过算是锦上添花。”谢女士表示。
      
       张逸中笑言,各类科创比赛中,拿着现成课题安到学生头上的情况不少见。评委们只要追问几句:“你的课题项目是怎么来的?”“课题过程中遇到什么难度,如何克服?”有时就会把小选手问得哑口无言,小脸涨得通红。
      
       “作为评委,我们不仅看学生的课题,更要看学生是如何思考、如何设计课题研究过程的。”张逸中形象地说,家长、机构给孩子套用的科创课题更像是“预制菜”般的课题,“对此,我们都不建议评奖”。
      
       比赛之外,科创素养究竟谁来培养?
      
       也因此,一年热过一年的科创类赛事,令一个根本问题更为凸显:孩子的科创素养,究竟如何培养、谁来培养?
      
       培养学生的科创素养,学校教育当之无愧要扛起主阵地大旗。同时,公益性的校外教育机构也应起到补充作用。
      
       在徐速看来,面向大多数学生开展科学教育,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机构可以互补,应积极寻求合作,分层分类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公益性的校外教育机构要面向大多数学生,提供普惠性的科创教育,在此基础上对部分拔尖学生提供特长教育。
      
       尽管看到各类科创类赛事参差不齐,张逸中仍坚持认为“以赛促学”是推动青少年科创教育最有效率的方式。“在不断提升参与科技创新的青少年总人数基础上,才会有更多拔尖人才涌现。而我们要做的,是更好地规范创新类赛事和人才选拔标准,使科创类赛事成为热爱科技的孩子拥抱的舞台。”
      
       “比赛不是目的,更不是终点,要将各类科技创新赛事变成中小学生爱上科学、学习科学的平台。”上海市科技艺术教育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眼下,上海市科艺中心正在思考如何为青少年搭建更多学习和交流的平台。
      
       比如借着日前举办的第20届上海未来工程师大赛东风,上海市科艺中心联合上海大学成立上海市青少年工程院,由上海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刘昌胜担任院长。据介绍,这个全新的平台尝试通过课程学习、项目实践、融入高校及企业创新项目团队等方式,建立完善工程技术后备人才发现、跟踪、培养机制,为卓越工程师的培养奠定基础。

责任编辑: 陆芸

2023年上海市民终身学习人文行走网上学习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