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互联网与国家治理蓝皮书 第八届传播与国家治理论坛在复旦大学举行
新民晚报 张炯强 2023-11-30 10:45:47
当前,新一代信息技术正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方式推动社会转型,超级大平台深度嵌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形塑出智慧社会的新形态。面对其中的新问题、新方法、新挑战,亟需进一步开展深度研究,开展跨学科的交流研讨。近日,第八届传播与国家治理论坛在复旦大学召开。论坛以“智能传播的多元共治”为主题,由复旦发展研究院传播与国家治理研究中心、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主办,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协办。
会上,复旦发展研究院传播与国家治理研究中心主任、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张志安表示:“智能传播的技术迭代及应用,带来了信息生产和传播的真与假、对与错、宽与窄、好与坏等不同层面的问题和挑战。”他期待本次论坛能通过新闻传播学、法学、管理学、经济学、计算机等多学科学者的对话,探讨多元共治的问题聚焦和有效路径。
“被计算的舆论和被算计的传播,始终是智能传播绕不开的议题。”暨南大学党委书记林如鹏教授,在主旨演讲中指出,技术变革引发多种力量、多重逻辑的博弈。智能技术极大提升了传播的质量和效力,提高了用户黏性和用户满意度。然而,算法歧视固化了信息茧房效应,需要进行更深入的科技伦理审查和风险评估。
“猴子的自拍照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吗?”华东政法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王迁教授以多个争议性事件为例,从法学视角分析作品与作者、创作工具与创作主体的内涵。他认为,人类无法通过指令决定ChatGPT等生成式人工智能最终的表达性要素,著作权法应当是为激励人的创作而生的法律。
面对智能技术治理的多重面向,上海财经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副院长刘建国教授表示,管理科学研究中的ICT方法有助于捕捉人的微观行为和动机。智能技术的应用、多模态数据的处理如何实现学科融合,融入已有的社会体系之中,可能是未来社会治理的新路径与新方向。
在人工智能大模型安全治理的技术层面,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院长杨珉教授表示,应当从安全攻防的视角去探索,不仅看到模型本身的安全,还要研究搭载模型的软硬件平台的系统安全,特别是要研究和防范智能化生态系统整体性的安全风险。政务数字化转型需要在实证研究基础上,实现持续动态演进与发展。
“多元协同治理,需要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拥有安全而开放的网络。”复旦发展研究院传播与国家治理研究中心创始主任、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李良荣教授在主旨演讲总点评环节指出,科技向善不是空洞的口号,更需要具体的行动。在学术研究、报告写作和促进社会治理等层面,必须明确智能媒体对人类的终极关怀,充分考虑人类的主体性、创造性,以人文关怀浸润技术应用,进一步促进跨学科交流与合作。
本次论坛还首发了由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互联网与国家治理发展报告(2023)》蓝皮书。作为中国互联网与国家治理领域重要的年度报告,今年是蓝皮书连续出版的第九年,也是首次由复旦发展研究院传播与国家治理研究中心统筹出版。据介绍,本年度发展报告围绕人工智能治理、网络内容治理、信息隐私保护、国际网络治理等实践议题,对网络治理的现实挑战、发展特征和治理逻辑进行探索。
报告指出,移动互联网流量增长带动网络应用持续发展。过去一年,我国传统领域应用线上进程加快,即时通信用户规模保持第一,远程办公、在线医疗等线上经济新模式发展速度较快。截至2022年12月,我国互联网医疗用户规模达3.63亿,成为过去一年用户规模增长最快的应用。
传播方式上,短视频与直播成为网络传播的顶流。截至2022年底,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为10.12亿,占网民整体的94.8%。网络直播成为紧随短视频的第二大应用。
报告认为,未来应当在生成式人工智能治理、优化营商网络环境、推进网络法治化进程等方面持续努力,系统规范深度合成服务,完善深度合成治理体系,加强信息内容治理,以执法程序规范化促进依法行政,压实平台责任,从而有效实现专项与常态治理结合。
复旦发展研究院传播与国家治理研究中心成立于2012年,是国内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以“传播与国家治理”为方向的研究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