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

华东师大团队发布“一带一路”国家港口发展活力指数,跟踪重要港口十年发展动态大数据

文汇网   符哲琦 储舒婷   2023-10-31 10:06:18

日前,由华东师大地理科学学院和新华社媒体融合生产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推出的《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港口发展活力指数(2023)》发布。该指数以“一带一路”沿线重要案例港口为切入,提取2013-2022年的集装箱航线数据,分析了中国投资对海上经济带来的推动与助力。

图为2013年至2022年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港口发展活力指数得分分布情况

《指数》共包含4个一级指标、13个二级指标、19个三级指标,其中一级指标包括港口生产活力、港口运输活力、港口服务活力和港口辐射活力。该指数分析选取中国企业已竣工移交或参与投资运营的港口项目共计50个以及进行横向对比研究的港口38个,收集整理2013年至2022年有关数据进行多年度时间序列对比和横向比较。

《指数》显示,十年来中国企业承建或投资运营的港口整体发展活力指数快速提升,这些港口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民生改善提供了重要支撑。非洲和欧洲的港口发展活力指数增长最为明显。尤其近三年疫情影响下,这一成绩更加引人注目。

《指数》发现,2013年至2022年间分布于低活力值的港口数量从20个降低至10个,下降明显;分布于中活力值的港口数量增长迅速,从2013年的24个增加到2022年的31个,显示出中国在“一带一路”投资、建设港口的显著成效。

《指数》表明,中国企业承建或投资运营的港口兼具经济效益和行业价值。十年来,中国企业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港口的承建或投资运营,为港口城市和东道国带来成倍增长的货运流量,创造出实际的经济效益。2022年每个港口的平均船舶挂靠量是2013年的1.1倍,大中小港口均呈现显著的增长态势。

《指数》显示,承建类港口生产活力指数获得显著提升。港口基础设施改善是港口生产活力提升的基础。从2013年到2022年,27个中国企业承建港口的平均泊位数量从12.6个增长到19.6个,共计增加187个泊位,增幅达54.8%;港区的平均面积从3.7平方公里增长到5.3平方公里,共计增加43.8平方公里,增长43.5%。十年来,这些港口生产活力的提升有助于弥合基础设施能力差距,推动港口所在国家更好融入全球经济。

华东师大研制组领衔专家、地理科学学院王列辉教授介绍指数情况

港口是海上运输的基石,是全球供应链的重要支撑。构建高效的海运物流网络,布局港口等重要节点是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实现互联互通的重要途径。

华东师大研制组领衔专家、地理科学学院王列辉教授指出,《指数》首次以船舶轨迹大数据(AIS)、卫星夜光遥感数据、网格人口数据、POI数据等动态时空大数据为依托,基于高质量发展要求和港城互动协调的理念,梳理了十年来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投资的港口项目的发展现状,以期为深化港航基础设施领域合作,为推动港口建设和发展提供“风向标”。

基于该研究,华东师大研制组以港口在全球航运网络中的重要性和“一带一路”建设对港口发展的推动作用为指标,选取了科伦坡港和比雷埃夫斯港作为分析案例。 华东师大研制组从近50亿条船舶轨迹数据中,精准定位出2013年和2019年两个时间段比雷埃夫斯港和科伦坡港挂靠的船舶轨迹近100万条,并以船舶编码和时间序列为原则将百万条轨迹清洗、排序,从而精准地提取出案例港口的集装箱船轨迹。

由于海事大数据精度高、覆盖范围广,如何在短时间内精准地从海量船舶轨迹中提取出目标港口的船舶挂靠及进出港数据是一大挑战。华东师大研制组集中力量进行技术攻关,通过AIS轨迹数据异常点分类判定、异常点识别与剔除、轨迹缺失点修复等技术手段,将间断、不连续的航迹进行大规模修复,从而还原真实的港口集装箱运输活动;创新地以航行时间、速度以及其与邻近港口的空间关系为原则,构建港口停靠位置的判定模型,准确定位船舶停靠位置,梳理出与案例港口产生关联的航运轨迹,从而为直观展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前后港口航运网络的变化奠定基础。

根据《指数》,“前港-中区-后城”的开发模式促进了港口的可持续发展。以港口开发带动园区发展,再带动城市发展的港产城一体化开发模式推动港口活力持续增强,推动了地区发展。而“第三方市场合作”也推动港口开发合作不断深化。在优势互补的基础上,中国企业与相关国家企业在第三方市场积极开展经济合作,利于规避地缘风险,化解相关利益冲突,有效保障港口的可持续发展。

交通运输部原副部长徐祖远表示,本次港口发展活力指数的发布将有助于更全面、客观地评估港口发展,为港口行业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未来发展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对推动港口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增进国际贸易和海上运输的安全与效率意义重大。

图片来源:华东师范大学供图

责任编辑: 陆芸

优秀班主任的成长秘籍,请点击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