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堂课从一个“人”字、一首院歌开始: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八百多名本科新生迎来第一堂思政课
文汇网 储舒婷 2023-09-20 10:10:50
“每一位上医新生入学后第一课都要重新认识‘人’这个字,一‘撇’是技术的医学,一‘捺’是人文的医学。科学精神也是求真的人文精神。”日前,复旦大学党委副书记、上海医学院党委书记袁正宏用一个“人”字、一首院歌,开启了新生第一堂思政课。
“人生意义何在乎?为人群服务。服务价值何在乎?为人群灭除病苦……”这首近90年历史的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院歌,也见证了一代代上医人的选择。袁正宏用上医历史上的大医故事和当代年轻人对大医精神的传承,鼓励医学新生“立第一等志向,争做济世大医;下第一等苦功,争取本领过硬;做第一等事业,争取服务奉献”。
“服务人群、强国奉献”永远是医科人的使命
当天,中国工程院院士闻玉梅通过视频连线告诉新生:“我们培养的人,希望他们尊重生命,所掌握的一切知识和技术,都要保障人民的生命。”掷地有声的发言,赢得了台下新生的一片掌声。
袁正宏告诉新生,96年来,上医一直被誉为医学界的“黄埔军校”,走出一批批医学大家,每当国家需要、人民需要时,他们总是第一时间将自己的使命融入“服务人群、强国奉献”的责任。
“上医历史上的两次西迁,就是前辈对自己使命的最好诠释。”袁正宏说,1937年淞沪会战后,学校几经迁址在1940年辗转来到重庆。“在抗战迁渝的六年间,颜福庆、朱恒璧等先生苦心培养战时医学人才;张昌绍在抗疟药物研究方面取得突破,解决战时抗菌药物的问题;沈克非、吴绍青改革医学教育模式,完善住院医师培训制度。”袁正宏告诉学生,在那个艰苦年代,学校也想方设法在歌乐山建立起了集医学教育、医学临床、公共卫生、护理、药学等于一体的“大后方医事中心”。
1955年,上医响应国家支援大西南建设的号召再度西迁,800多人一分为二,钱惪副院长和左景鉴、石美森等著名医学专家带领400多名上医人二话不说,举家西迁到重庆。他们在当时物资极度匮乏的艰苦条件下,建设了重庆医学院和重庆儿童医院等,并在当地建立了一所现代化的综合大学。
“钱惪等前辈身上展现的上医西迁精神,也感染和影响着当代每一位上医人。”袁正宏说,过去29年,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共组织了2000余人次的博士生志愿者、专家志愿者赴全国老少边穷、医疗欠发达地区开展医疗卫生志愿服务工作,足迹遍布16个省,累计行程近10万公里,先后接诊贫困群众上万名,被当地群众称为“行走在大山深处的白衣天使”。
不仅学“术”,深切的人文关怀也能疗愈患者
颜福庆创建上医时就提出:“我们认定做医师的人,须有牺牲个人、服务社会的精神,服务医界,不存在升官发财的心理。假如我们在医院、在学校的同仁皆有此决心,则医事事业,定有相当进步。”
在第一堂思政课开始前,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医院院长樊嘉也与新生分享了自己的成长历程。“深切的人文关怀不仅能使医疗技术如虎添翼,更可能成为疗愈患者的主要手段。”这是他最深刻的感悟。
樊嘉直言,从实习医生到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再到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面对诊治的病人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我越发感到面对疾病,医疗技术的无力和无奈。这不得不让我持续思考——学医只需要学‘术’吗?”
对他影响至深的是他的老师余业勤教授患病在床、插着胃管时说的一句话——“你看再多教科书,也没有办法真正了解一个人被插着胃管的痛苦”。从那天起,樊嘉总是提醒自己:要设身处地为病人多想一想。
樊嘉叮嘱这些未来的医学工作者:“医学研究的对象是人,是世界上最复杂的‘机器’。人不仅有生命,还有思想、有灵魂、有尊严,所以医学从本质上说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融合的交叉学科。”
学医很苦,朋辈榜样的力量让成长和努力更有方向
“学医很苦。但是,这更需要大家将有意义的事情做得有意思,将有意思的事情做得有意义。”袁正宏直言,“今天,你们将自己交付给医学;未来,患者也会将健康交付你们手中。”
在上医,流传着很多治学严谨的故事。袁正宏还讲述了中国科学院院士葛均波回忆自己求学时期连续好几个月在地下室做动物实验的趣事。他告诉新生,在步入大学殿堂的时候,很多同学都会思考未来。而身边朋辈榜样的力量,会让成长和努力更有方向。他谈到基础医学院2020级临床医学八年制学生杨康绮,在去年上半年斩获了2022国际公共演讲比赛全球总冠军,经验就是坚定相信自己;公共卫生学院的2023届本科生李则宇同学,连续四年综合排名班级第一,他曾带队深入贫困村一个多月,在各类志愿服务工作中寻找人生的价值。现在他追随公共卫生学院老院长苏德隆的脚步,前往苏老曾就读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深造,继续寻找服务人群健康的更优方案。
袁正宏说:“大学期间,希望每名同学得良师指导、有挚友为伴,尽情施展,不断前行。”
图片来源: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