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

黄大年式教师团队风采录 | 上海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教师团队:十年奋斗,报国裕民

上海市教委政务微信“上海教育”     2023-09-18 10:08:15

2017年,教育部启动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创建活动。上海高校教师传承黄大年精神,踔厉奋发,继首批12个、第二批8个团队入选后,今年第三批又有12个团队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

他们立德修身,潜心治学,开拓创新,真正把为学、为事、为人统一起来,当好学生成长的引路人。他们以教育强国建设为目标,为服务支撑国家重大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新担当新作为。

第39个教师节来临之际,和小育一起,领略他们在师德师风、教育教学、科研创新、社会服务、团队建设上的闪亮风采,品读他们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爱国情怀,教书育人、敢为人先的敬业精神,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高尚情操。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看上海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教师团队的故事。

长期扎根生命科学教学一线,夯实生命学科基础研究,注重前沿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人民生命健康贡献自己力量……在上海科技大学,有这样一支践行黄大年精神的教师队伍,他们中近九成教师具有海外留学经历,在学有所得、研有所成的事业上升期,毅然决然回到祖国,投身祖国的生物医药及健康产业的建设事业。

作为上海科技大学创始院所之一,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在创校十年中不断奋斗、勇攀高峰。十年来,团队在人才培养、队伍建设、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产业转化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得到了生命科学领域学术界和产业界的广泛认可。

传道授业,培养未来生科人才

导论,往往是新生接触大学专业内容的第一站。在导论课中,如何展现专业课“专”的特色,实现教师“导”的功能,又激发学生“论”的热情?广受同学欢迎的“网红”课程《生命科学导论》系列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走出了一条特色的道路。

在团队教师杨海涛、沈伟等的精心备课下,该系列课程形成了完善的教学体系:面向生命学院本科生的《生命科学导论》着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归纳总结能力,通过作业、知识竞赛和小组汇报演示的方式,多方位全面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对生命科学的认识理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解决复杂生物学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此外,学院还开设面向非生命学院本科生的《现代生命科学导论》,该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理解并运用生命科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和思维模式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分析评估生命科学与其他非生物学学科之间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形成跨学科创新思维的能力。

团队教师杨海涛正在授课

“黄大年教授心有大爱,把个人事业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结合,把科学研究和教书育人紧密结合,他以身作则,亲力亲为,率先垂范,是新时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楷模。”在团队负责人罗振革教授看来,黄大年精神需要教师既勤勉踏实又勇于担当,既敢为人先又淡泊名利,既鼓励学术自由又重视学术规范。“我们团队的老师们尽管都承担非常繁重的科研任务,但最看重的还是老师的身份,都是以学生的成功为自豪。”正因为如此,团队开出的本研各类课程,都非常优质,以育人为导向,受到了同学们的欢迎和认可。

团队负责人罗振革与学生交流

仅仅十年间,团队秉承黄大年精神,精心打磨课程、体悟教书育人之道。团队取得多项教学成果:《现代生命科学导论B》《RNA生物学》分获2021、2022年度上海高校一流本科课程;《神经科学导论》获得了中国科学院教学成果二等奖;胡霁教授获得2022年度宝钢优秀教师奖;《构建课程、竞赛与创业相结合的卓越拔尖人才创新培养体系》被推荐申报上海市高校本科重点教改项目。

本科生培养是学院工作的重中之重,指导学生科创竞赛和科研实践并不计入老师们的工作量,但大多数老师兢兢业业,无怨无悔。自2016年起,上科大学生开始参加国际基因工程机器大赛,团队鼓励学生独立探索,凭借独特前沿的科创思路,在比赛中斩获金牌6枚、银牌2枚,及多个单项奖。2021年参赛队的新型骨胶水项目获得金奖并勇夺全球季军。该队伍是当年中国高校中唯一闯入决赛的本科生队伍,同时入选“全球十佳”。队长、本科生苏睿更是从该课题起步,创办生物技术公司,聚焦合成材料研发,推动绿色发展。

2022年国际基因工程机器大赛参赛师生合影

“我多次看到老师们利用晚上或周末时间辅导学生。寒暑假老师们也基本都用于完成科研项目以及教学的准备。这些在上科大其他学院也是如此,勤奋敬业已成为习惯。润物无声,耳濡目染,在这种环境的熏陶下,学生们自然形成努力上进的风气和正确的价值观。”罗振革教授说。

勇攀高峰,直击生命领域前沿

基因组技术有哪些前沿突破?生物病毒学最新的关注点在何处?……上海科技大学联合国际知名学术出版集团连续两年举办了在线讲座。在团队教师池天、杨海涛分别牵头组织下,讲座延请领域顶尖学者及青年新秀,话题深刻而又新锐,吸引了全球观众超35万人次参与。这两场合作讲座仅仅是上科大生命科学与技术教师团队参与组织的众多会议、讲座的缩影。通过团队的努力,上科大生命学科的国际传播能力正逐步提高,学校在该领域的学术影响力也让更多的人看到。

顶尖学者汇聚一堂共同讨论基因组技术发展

自2013年建院以来,团队一直将生命科学基础研究作为工作重点,目前科研领域共有七大方向,涵盖生物医药、发育与再生、生命组学、免疫与代谢、分子与细胞生物学、神经科学、计算与结构生物学。团队教师发表SCI论文近900篇,其中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论文近700篇,包括Cell(11篇)、Nature(9篇)、Science(8篇)等国际顶级期刊论文。

报国裕民,护卫人类生命健康

2020年,新冠疫情来袭,团队杨海涛等教授组成联合应急攻关团队,第一时间投入抗感染科学研究,持续多年,攻克一个又一个关键点。经过这些年的深耕,团队在国际上率先解析了新冠病毒关键药靶主蛋白酶与抑制剂复合物的高分辨率三维结构;揭示新型冠状病毒逃逸宿主天然免疫和抗病毒药物的机制;揭示抗结核新药的靶点和作用机制及潜在新药的发现……其中9项成果登上《细胞》《自然》《科学》杂志,三项成果入选“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

2014年,陈佳教授回国加入上海科技大学。陈佳敏锐地发现了基因编辑技术对人民健康领域的重要性,他的研究方向逐步向碱基编辑领域拓展,从最初的纯基础研究转向应用型的技术创新研究,并迅速在学术界取得了不少成绩。在学校的鼓励下,陈佳及合作者创办专注于新型基因编辑技术的相关公司。上科大自主研发的变形式碱基编辑技术tBE于2022年7月正式获得美国专利商标局专利授权,成为首个获得海外授权的中国原创的碱基编辑工具专利。目前,陈佳团队已开发出5大系列的碱基编辑系统,这些前沿的生物技术将有望加速应用于医疗领域,服务中国健康战略发展需要、造福人类健康。

戚炜教授在加入上科大之前,曾在知名药企有10年工作经历。疗愈疾病是新药研发永远的“初心”。为了这份“初心”,戚炜将自己的研究重点放在早期药物发现和理解疾病上。戚炜聚焦研究疾病的表观遗传标记物和潜在的药物靶点,并进行先导化合物和表观药物的研发。

团队聚焦上海“未来健康”产业发展方向,充分利用位于张江科学城的地理优势,推进应用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截至目前,共申请专利项目163项,其中中国专利83项,国际专利80项。目前已有18项发明专利获得专利授权,并有60余项实现了转化。近5年团队共签订转化协议10项。

科学创新,赋能一流教师队伍

重品行、重育人、重学问、重能力、重公认,上海科技大学创新提出了新理念引领人才队伍建设,培养更多能够担当大任的青年教师队伍。学校全面实行常任教授制度,已打造出一支以青年人才为主力、资深教授为核心的金字塔式学术人才梯队。

经过十年的发展,上海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团队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成果转化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我们主要学科方向围绕人类健康,而生物医药产业发展需要扎实的基础学科支撑,这对我们是机遇也是挑战。”对于此次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罗振革认为,此次入选只是“阶段小结”,“我们要继续把人才培养作为第一要务,把品格培养与学业教育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创新意识以及担当精神;要继续加强师资队伍引进和培养,练内功、承接更多重大项目,产出更多原创成果;重视成果转化,把人才培养与服务国家科技战略和地方经济发展相结合。”

素材由上海科技大学提供

责任编辑: 陆芸

优秀班主任的成长秘籍,请点击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