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

快来为他们投票!来自教卫系统的他们入围2022年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候选

上海市教委政务微信“上海教育”     2023-03-20 09:58:11

图片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志愿精神,进一步健全志愿服务体系,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等部门和单位共同组织开展了2022年度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宣传推选活动。经各地各有关部门择优推荐,现于“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发布候选名单,进行事迹展示和群众投票。

上海教卫系统入围的有:

肿瘤医院外科医师龙子雯、上海市嘉定区嘉二实验学校(原上海市嘉定区杨柳初级中学)退休教师赵兴洲入围“最美志愿者”候选,复旦大学研究生支教志愿服务队入围“最佳志愿服务组织”候选,上海海洋大学教授博士志愿服务项目入围“最佳志愿服务项目”候选,请投上您宝贵的一票!

如何投票

打开“学习强国”APP,扫描二维码进入投票链接。

图片

投票规则

每名网友可给最美志愿者、最佳志愿服务组织、最佳志愿服务项目和最佳志愿服务社区四类候选典型投票,对一个候选典型只能投1次票,投票总数至少10票,最多不超过100票。

投票时间

2023年3月17日至23日,为期7天。

一起来看候选事迹吧!

龙子雯

入围“最美志愿者”候选,主要服务项目:参加援藏支医,致力抗癌事业,投身医疗公益

龙子雯是一名肿瘤医院外科医师,也是上海医师志愿者联盟主要召集人之一。

在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就读本科期间,龙子雯发起“晨夕计划”,组织身边同学每周策划一个主题,去隔壁的福利院慰问老人。在为老服务中,老人们感受到了青年的热情关怀,同学们收获了老人的人生经验。这样一个人人有获得感的公益项目已走过20年,至今仍在延续。

图片

龙子雯组织青年医师科普讲师团讲授癌症防治科普知识

在肿瘤医院工作并担任团委书记期间,他深刻感受到社会大众对高质量医学知识的迫切渴望。而在负责的医院义诊工作过程中,他敏锐发现,青年医生很有兴趣通过在义诊中对患者进行科普来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他立足本职工作,创造性地组织和引导兴趣相投的年轻医生开展多渠道、多形式的健康科普活动,这就是上海青年科普讲师团的前身。过程中他尽心投入,从制度建设、流程优化、内容创新等方面进一步优化,形成一个持续发展、医患和谐的健康科普教育共同体。

图片

龙子雯参与复旦大学博医团送医下乡前往新疆伊犁

2016年4月,他来到了海拔3800米的西藏日喀则,开始了3年的援藏工作。经过一年多的投入,在2017年11月,日喀则市人民医院成为西藏西部地区唯一的一家三级甲等综合医院。龙子雯和援藏团队用上海速度、上海效率、上海节奏打造了组团式医疗援藏的“上海模式”。作为一名医生,利用自身医疗学术特长,持续不断地服务于当地藏族同胞。他与团队从先天性髋关节发育异常的患儿着手,延续“格桑花之爱”高原儿童医疗援助公益项目,帮助藏族聚居区患儿实现重新奔跑的梦想。随后,他们创建“邦锦梅朵”帮扶工程,救治了近80位日喀则市患儿,通过志愿服务让高原的孩子心脏“蓬勃”跳动、重新听见世界。他召集多方力量,在两个月不到的时间内,建成了有15000余册医学图书的西藏西部地区第一个医学图书馆。通过传帮带,他和援藏同伴打造了一支带不走的医学人才队伍。‎回到上海后,他仍尽己所能加强沪藏互动,发起两癌筛查项目,通过与西藏兄弟院校共同招募培养,让更多身在上海的西藏学生深度参与医教研,为西藏的发展储备更长久的人才资源。

多年的坚持努力让他收获了第十三届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奖等荣誉。如今他继续带领一批批新志愿者们加入,不断延续着志愿服务的精神,打造医师志愿服务品牌。在他看来,志愿服务是一条理想信念的长征,要通过更加专业化、系统化、科学化的服务体系,努力在更大程度上帮助更多的人。

赵兴洲

入围“最美志愿者”候选,主要服务项目:贫困地区助学志愿服务项目

赵兴洲,上海市嘉定区嘉二实验学校(原上海市嘉定区杨柳初级中学)退休教师。他曾两度赴海拔四千多米的青海省久治县开展志愿支教行动。他为学校首开音乐课,编写汉语课件,用音乐激发藏族孩子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他带领藏族学生跨越3000公里到上海保利大剧院献演,用音乐架起民族交流桥梁,点亮贫困地区孩子梦想。他曾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感动上海人物等称号,其事迹被许多人称为“中国版《放牛班的春天》”,并被《人民日报》客户端、人民网、新华社、中新社等众多中央、省市级媒体报道。两年间,其鼓舞了50余名教师加入贫困地区支教志愿行动。

图片

赵兴洲的藏族学生们为他送哈达

一、千里送教志愿行,圆藏族孩子音乐梦

2019年9月,临退休的赵兴洲响应嘉定区教育局发出的援青支教号召,前往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久治县,成为当地2所学校、8个年级、833名孩子的音乐教师。作为青海省久治县民族寄宿制中学(简称“久治民中”)的第一个音乐老师,他编写汉语课件,教孩子们识谱、节拍、乐器。他用心挖掘藏族学生音乐潜能,举办校园歌手大赛,并自创汉语歌曲8首,传承民族文化,其中《神山的花园》得到了很好的反响,被用为当地一所中学的汉语校歌。除了每周15节音乐课,每晚,赵兴洲还主动前往当地青少年活动中心开展志愿服务,为老师、大学生、机关干部等音乐爱好者答疑解惑,教他们弹奏各类乐器。一年多的时间,久治县有六十多名老师、一千五百多名学生上过他的音乐课。

二、任重道远志愿心,架起藏汉交流文化桥

为圆孩子们的音乐舞台梦,2020年11月,已结束支教志愿行的赵兴洲再赴青海,在各方支持下,他带领16名藏族学生到上海参加“2020年嘉定区与对口帮扶地区音乐交流会”,架起民族融合桥梁。演出结束后,赵兴洲没有停下脚步,年已六旬的他开始探索互联网教学,开办线上“志愿网课”。他远程辅导了十余名青海学生,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丰富其假期生活。

三、薪火传承志愿情,音乐筑梦故事谱新篇

在赵兴洲的带动下,2021年9月,由嘉定区妇联、合作交流办牵头,爱心企业捐赠乐器的“凤雲音乐室”成立,10名知名音乐人、教师等成为首批志愿者,前往云南、青海开展志愿服务,培训当地音乐教师。2021年、2022年,嘉定又有四十多名教师前往云南、青海开展支教志愿行。嘉定致力打造的“品质教育”被带到更多地方,惠及更多师生。其中,嘉定区青少年中心副主任余珂走进了久治民中,作为第二任音乐教师开展志愿服务,他建起民中首支学生合唱团;建立首间简易数字录音室;由久治民中合唱团演唱的《跃动远香湖》在多个音乐平台同步上线。这个跨越千里的志愿故事,正在续写更多动人篇章。

复旦大学研究生支教志愿服务队

入围“最佳志愿服务组织”候选,经常开展的志愿服务项目:西部地区支教、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疫情防控、“七彩假期”、西部学子励志游学等志愿服务项目

图片

“七彩假期”志愿服务队合照

复旦大学是最早响应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项目号召的高校之一。1998年遴选成立首届研究生支教团,1999年开始派遣至西部地区开展支教服务。截至2022年,共计派出24批、407位队员赴宁夏西吉、贵州息烽、新疆拜城、云南永平、四川喜德、青海玉树六地九校,以“教学、家访、资助、文化、宣传”为抓手,五位一体地开展支教扶贫工作,是全国派遣人数最多的高校之一。

在教学上,大部分支教队员承担主科和师资紧缺科目教学任务,人均周课时量达18课时。支教队员严格按照学校要求,参加日常教研活动,如听评课、集体备课等。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同时,支教队员还承担着学校的行政工作。

在家访上,队员们利用周末、节假日等休息时间走访学生家庭,了解学生家庭情况和学习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交流学习方法,为学生建立个人档案,对于有困难的学生积极筹措资助。2021-2022学年支教团共走访学生家庭128户。

在文化上,队员在到服务地之后利用自身优势积极开展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目前已形成校园广播站、国旗护卫队、书信交流、北斗讲坛、旦曦读书社团等多个长期活动。

在资助上,为解决学生们的实际困难,队员们借助研支团的平台积极筹措资助,通过奖助学金、物资等形式发放,为困难学生对接一对一资助。2021-2022学年,研支团累计发放物资折合近90万元,涵盖超5000名学生。

在宣传上,研支团注重对外界的宣传,为热心西部教育事业的企业和个人搭建沟通的平台。复旦大学研支团支教扶贫事迹受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栏目”、中国教育电视台、新华社、文汇报、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澎湃新闻等媒体报道,在社会上引起热烈反响,引发了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西部教育事业。

图片

第25届研支团成员参与第五届进博会

除支教扶贫工作外,支教团成员在上岗前需组织并参与多项志愿服务以树牢志愿服务理念、锤炼个人综合素质。在进博会、在抗疫志愿服务、寒暑假线上支教等服务中,支教团成员都能勇担重任。此外,2014年起,研支团启动西部学子励志游学项目,在每年暑假邀请支教地师生到上海开展游学以拓宽学生视野和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复旦研支团多次获得“中国杰出志愿服务集体”“全国百优青年志愿服务集体”“全国研究生支教团优秀组织奖”、上海市“五四”青年奖章集体、“中华慈善奖”等省市级以上集体表彰;队员个人也曾多次获得“联合国消除青少年贫困奖”“全国十大杰出青年志愿者”“全国青年志愿服务金奖”“全国民族团结模范先进个人”“中国青年五四奖章”等省市级以上荣誉。

闻名“虾”迩、“蟹”逅乡村——上海海洋大学教授博士志愿服务项目

入围“最佳志愿服务项目”候选

闻名“虾”迩、“蟹”逅乡村——上海海洋大学教授博士志愿服务项目成立于2005年,由农业农村部渔业科技入户工程首席专家王武教授提议:身为党员要发挥专业特长,努力解决生产实际问题,通过无偿帮助养殖户彰显党员先进性,同时带动全院师生积极投身该项志愿服务工作。17年来,项目坚持深入渔区开展公益性科技下乡服务,期间借助农业农村部渔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上海高校知识服务平台等支持项目得到快速发展。现已形成“扎根中国大地,瞄准渔区老区,促进校地合作,深化产教融合,在科技服务和精准扶贫中传播“红色基因”,彰显“一流学科”特色的党建和服务理念。

图片

项目团队志愿者深入陕西延安黄龙县指导大闸蟹绿色养殖产业开发

该项目以“扶贫先扶智,兴业先兴技”为指导思想,成功探索了“建成一片基地、攻克一批难题、传授一批技术、培养一批人才、支撑一项产业、脱贫一方民众”的精准扶贫可持续发展路线。团队每年制定科技服务计划,并下到一线为渔民开展技术指导、培训讲座,取得良好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17年来,1900多名师生志愿者的服务足迹遍布了全国30个省446个县市,共举办267期培训班,培训渔民2万余人次,形成志愿者“五个一”工作法。此外,针对偏远山区因地制宜设计特色渔业帮扶模式——形成青藏高原冷水性鱼类养殖;陕西、贵州的节水型河蟹养殖;云贵高原高海拔低纬度稻田虾蟹综合种养等特色帮扶模式,总结出河蟹高效生态养殖的“当涂模式”和“高淳路线”。

图片

项目团队志愿者在当涂开展渔民技术培训班并推广当涂养殖模式

近5年项目获得全国青年志愿者服务项目金奖、全国“三下乡”优秀团队、上海市教卫党委脱贫攻坚工作嘉奖、上海市五四青年奖章集体等荣誉,孵化科创奖项200余项。项目事迹被撰写成册作为上海市教卫党委“伟大工程”示范党课进行巡讲。项目社会影响力逐年递增,2012年开创海峡两岸农业合作交流新模式,打造享誉台湾的品牌大闸蟹,成为大陆首例输送台湾的农业科技项目,后被改编成电影《爱在蟹逅时》上映。2015年将大闸蟹绿色生态养殖技术对口帮扶到陕西延安黄龙县,实现当地大闸蟹产业从无到有,有效促进了农民脱贫致富和农业结构调整,入选教育部省属高校精准帮扶典型项目。2019年将冷水鱼繁育技术带入西藏亚东,共计带动亚东3个乡4个村2343人增收;156户、442人脱贫,入选教育部省属高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典型项目。2020年云南德宏稻田综合种养成功案例获得联合国粮农组织肯定并向非洲和拉丁美洲推介分享。据不完全统计,项目志愿服务工作先后被央视、上海电视台、《人民日报》、《解放日报》、《中国渔业报》、《文汇报》等媒体报道百余次。成为高校助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特色品牌。

资料来源:学习强国

责任编辑: 陆芸

优秀班主任的成长秘籍,请点击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