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

相比中学教师男女比,这座“双一流”大学女老师超46%,认识一下三大女院长

上观新闻   徐瑞哲   2023-03-08 10:02:13

熟悉“学术超女”朱美芳院士的人都知道,色彩多变的长丝巾是她最喜爱的配饰,在不同场合、不同留影中她都戴着。“三八”国际妇女节之际,校园里的“半边天”尽显“她力量”。

在上海,相比于初中女教师占比约3/4、高中女教师占比约2/3,大学女教师的占比低了不少。不过,有一座“双一流”高校的女老师比例达46.2%,其中在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中女性占比也达43.1%。这就是以“大纺织”为特色学科群的东华大学,校内三大学院院长,包括朱美芳在内,均为女性。从教学到科研,她们都有自己的法宝,培养着下一代新女性,让美丽产业更“美”。

朱美芳团队

女院士带教女“青椒”

“世界需要科学、科学需要女性、女性需要健康、健康需要纤维”——作为中国女科技工作者协会副会长、上海市先进工作者,材料学院院长朱美芳自有她的逻辑。

2018年时,朱美芳所带团队入选“教育部全国首批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这是一支平均年龄不足40岁,学科背景交叉、集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为一体的创新团队。新教师入职后如何快速“服水土”、补短板?朱美芳团队提出“111”青年教师帮带模式,三个“1”分别指:团队导师、国外导师和企业导师,借此多渠道帮助“青椒”在教学科研上稳扎稳打成长起来。常常挂在她嘴边的那句“你不是一个人单干”,让每个人内心暖意融融。

成艳华老师就是在“1+1+1”帮带模式下快速成长的一位“青椒”。“科研道路上,朱美芳院士既是我的‘学术导师’,更是‘人生导师’。”成艳华充分利用团队为青年教师搭建的合作交流平台和新兴技术创新平台,一次次碰撞出科创火花,已入选国家级青年人才计划,2021年获得“上海科技青年35人引领计划”提名奖。

在大家眼里,朱美芳是个不折不扣的“女超人”,可她觉得自己就是个普普通通的老师。多年来,朱美芳团队始终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通过纤维与纳米、生物、仿生等学科的交叉融合,在化学纤维理论和技术方面不断突破,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等。

覃小红在实验室

做幸福快乐纺织人

“科研女强人”“终身导师”“治学严谨”……这些是学生写给上海市巾帼创新奖暨上海市三八红旗手标兵、纺织学院院长覃小红教授的关键词。覃小红还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青年科技奖和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并且是第二十四届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成果转化奖的唯一女性获奖者。

“科研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覃小红感慨道,“做科研就得耐得住寂寞、撑得起理想。”她早早就把研究方向瞄准了纺织前沿领域——微纳米纺织材料,从这个领域扎进去,一做就是20年。

功夫不负有心人,覃小红团队发明了梯度结构成网、高取向成网技术,独创高曲率静电纺丝技术和多模块相位补偿铺网技术,为高品质、静电纺、非织造材料创建了从纺丝、铺网到成型的产业化技术体系,形成了静电纺非织造材料宏量制备理论、技术、装备、工艺控制、制品开发、产品应用的全产业链体系。

学生王亦涵说,覃老师是一个幸福快乐的纺织人。无论在讲台教书育人,还是在实验室潜心科研,她的脸上总是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作为学生能够由衷感受到老师对于纺织事业的热爱。”覃小红也身体力行、言传身教,告诉弟子在艰苦的科研过程中,始终保持乐观心态来正视种种压力。“科技赋能现代纺织,未来大有可为!我们能做的有很多!”

王朝晖教学中

得意门生创高定品牌

从事服装教育30多年来,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副院长王朝晖教授对教学改革的探索从未间断。王院长所带领的艺工交叉教学团队,打破设计与工程分界线,将款式设计课程与结构工艺课程同时贯穿整个学期,通过艺术与技术并进,夯实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王老师会引导我们主动思考,特别鼓励我们有自己的设计想法,保护我们的设计热情。”本科毕业生周兰芳说,在东华大学上的专业课和实验课,让自己的梦想开了挂——不仅创建个人高定品牌,还销路遍布国内几十个城市。

“严、实、精”是王朝晖一直秉持的三字工作方针,通过完善专业教学方法、实施双语教学、推进国际合作课程,建立起由专业基础、专业理论、专业技能和专业实践4个渐进模块组成的中日合作服装艺术设计创新课程体系,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上海市级教学成果特等奖等。

为了帮助年轻人快速进步,王老师从教案书写的规范到课堂教学的驾驭,从管理日常事务到带教“疑难杂症学生”等,她将自身从教几十年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青年教师,以“用心工作、精心教导、真心育人”的精气神影响身边每一位师生。得意门生周兰芳说,传承老师的理想和初心,她与同学们有自信站在国际设计舞台参与竞争,有自信承担起“中国未来设计”的责任。

储玲玲和学生

青年女科学家“海归”而来

记者了解到,从建立健全女教师专享荣誉体系,到依托女教授联谊会发挥女性人才优势,东华大学在人事考核评价、岗位聘用等环节,对女教师适当放宽期限要求、延长评聘考核期限,支持孕哺期女教师教学科研工作,吸引到一些青年女科学家也“海归”来校。

“虽然国外的科研条件较成熟,但作为一名中国人,在祖国大地上做科研更有成就感!” 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系统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低维材料中心特聘研究员储玲玲,就是一名“85后”东华女教师,她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化学系完成博士后研究后,毅然选择回国发展。

入职4年多来,储玲玲因地制宜选定国际前沿的研究课题,并迅速组建团队,在绿色催化合成领域积淀的创新成果开始得到国内外同行瞩目。博士生杨骏说,“储老师总是强调实验必须科学严谨,还手把手教我们做实验,实验结果要组里同学们能重复做出来。”

在储玲玲指导下,学生们实验操作从“茫然无措”到“有模有样”,再到“一板一眼”,在跟随导师“泡”实验室的过程中感受到快速成长,陆续在《美国化学会志》《自然通讯》等刊发论文或封面文章,多人次获得科学基金和人才计划支持。而她本人也先后获评上海市巾帼创新新秀奖、上海市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持续突破“天花板”,越发英姿飒爽。

图片来源:受访高校


责任编辑: 陆芸

优秀班主任的成长秘籍,请点击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