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

未来教育如何直面ChatGPT的挑战?来听听专家学者怎么说……

上海教育新闻网   刘时玉   2023-03-07 13:57:24

本网讯(记者 刘时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时代,如何回应ChatGPT对教育带来的挑战与冲击?如何利用ChatGPT带来的机遇促进教育变革与转型,更好谋划未来教育的图景?如何从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多重角度理解、阐释和预测ChatGPT与未来教育的关系……这些话题在《教育研究》杂志社与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近日举办的“ChatGPT 与未来教育”沙龙上获得热烈讨论。

747ea5e96573e2ee426cc5db7d9cfb41_.jpg

《教育研究》主编、研究员邓友超认为,面对ChatGPT等新一代人工智能的出现,需要以哲学的理性看待和思考。ChatGPT让教育生态变得更加复杂,倒逼教师在教育内容、师生信任等方面成为反思的教育者。教师作为有限的存在,具有代具性。人工智能对话机器人将成为新的代具,成为学校教育的制度化存在。未来的教育者是反思的教育者、制度化的教育者和自我教育者,学生也应成为自我教育者,这预示着复合教育者的诞生。

武汉理工大学校长,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杨宗凯教授指出,ChatGPT对教育具有革命性影响。对学习者而言,ChatGPT能够“让生生有学伴”,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对教学者而言,ChatGPT有助于教学设计、教学过程的优化、教学评价,“让师师有助教”。教育既要积极拥抱ChatGPT,也要预防其可能风险。未来需要驾驭人工智能与人工智能共生共在的人,教育要加强理论和创新研究,出台ChatGPT相关的学习指南、奖惩制度;教师须具备数字素养,学习人工智能、用人工智能并且和人工智能一起学习,走向人机协同。

教育部原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秘书长,《教育研究》编委张力认为,在当前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的背景下,人工智能将“泛在式学习”转变为现实。人工智能出现之后有可能转变人类文明传承的方式,并重新定义人类知识,加速人类知识结构的变革。ChatGPT人机对话模型作为深度学习训练集,将显性知识重构,并将隐性知识显性化,正构成重大影响。教育应注重培养批判性思维,强化学术伦理的监管机制,改革教学考核的制度,以大模型助力教育创新。

作为人工智能驱动的新一代自然语言处理工具,ChatGPT因其强大的语言理解和文本生成能力,一经问世便备受关注。在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周佳峰指出,信息时代与工业时代的教育形态有着本质差别,标准化批量化生产的人才教育难以为继续。教育数字化转型是以技术赋能的重大教育革命,通过全要素创新、各环节打通,让每个孩子受益。人工智能技术在助力教育数据采集、学情分析、资源推荐等方面的发挥重要功能。ChatGPT在教育领域展现强大的能力,也对教育发展带来伦理挑战,影响学生价值认知与品格形成。科大讯飞已启动认知智能大模型专项攻关,可以成为教师的备课授课助手、作业批改助手、学生自主学习助手。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长聘副教授郭文革指出,人的智能具有“人工性”,人的智能需要技术辅助,人的直接感知范围非常有限。人的智能飞跃起源于语言的诞生,而技术本身是外在知识的容器,其功能就是进行表征交流和传播。人工智能就是波普尔“世界3”范畴的技术,机器不具有人的感知系统。ChatGPT的出现,意味着AI能够大量生产文本,其很可能成为文本的终结者,将生成基于大数据、可视化的新的表达修辞形态。教育应培养创造性人才,注重数字素养、批判性思维等的培养。

微软(中国)有限公司首席技术官韦青认为,在新“人-机”时代,需要对机器进行祛魅,不能将机器神化。ChatGPT是知识的提炼工具,让人类的知识转变成机器的知识。ChatGPT背后需要大量的人才、文化、环境,更需要有高质量的数据和真实有价值的知识。ChatGPT缺少人的价值观、人的喜悦感、人的幸福感、人的成就感等,其推理方式是概率推理而不是概念推理。教育应当坚持教学相长、有-用相随,通过教育充分彰显人的尊严,维护人的价值。

天津大学智能与计算学部人工智能学院副院长王鑫教授指出,ChatGPT使用的是互联网中的海量语料,并不一定是人类想知道的内容,它基于人类反馈的强化学习完成训练。ChatGPT是学生个人学习助手、语言类的学习,是教师教学辅助工具;但也导致学生对知识掌握的准确性问题,影响独立思考,同时也增加了教师的评价难度。ChatGPT也存在知识图谱、时效性问题、准确性问题。未来教育应注重价值观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方式上做到与ChatGPT共生,并增加对人工智能伦理教育。

《开放教育研究》主编、编审徐辉富认为,尽管ChatGPT具有强大的信息检索能力、超强的文本生成能力和自然语言能力,但仍然是弱人工智能,对人类的物质生产方式没有显著影响。ChatGPT可能使得高等教育(文科)总体走向平庸,有知识而缺智慧。人工智能动摇了诞生于大工业时代,以标准化、教导主义和教师控制来批量培养人才的现行教育体系,知识可能没有价值,教育教学面临走向同质化的风险,但也对文化资本弱的家庭有积极效应。

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所长冯建军教授指出,ChatGPT具有快速获取信息、处理大量文本数据、个性化学习、实时反馈、多语言支持等优势。但是ChatGPT存在专业知识限制、受训数据的限制、语言理解和推理能力的限制,存在缺乏情感交流、隐私和安全问题。ChatGPT既为教师带来了辅助工具,也可能导致教育过度关注知识教学、忽略学生批判性思考、导致学术作弊、忽视情感交流等问题。未来教育应坚守育人的基本立场、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重视情感教育、加强智能伦理的教育。

上海市宝山区教育局局长张治认为,ChatGPT引发了知识不再有用、教育工具失效、能力模型迷茫、教育信仰危机等恐慌,以传递知识为核心的教育应该彻底转变,要从“有目标的教育”转向“有意义的学习”。教育要培养和创造更多样的思维,而不是试图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未来教育应该要重新认识人机协同智商,增加实践性课程、设计脚手架支持个性化学习、回应谁的知识更重要的问题和创造更多样的学习方式。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全国教育基本理论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李政涛教授指出ChatGPT的性质与价值,提出直面ChatGPT教师所应具备的三大能力。他认为,ChatGPT既是“筛选者”和“搬运者”,也是“分析者”“生成者”和“创造者”。ChatGPT引发的最大危机,不是职业,而是人本身。由此也带来了新的机遇,包括重构人与机器关系,推动人类自我进化,由替代思维走向共生思维,理解人师存在价值的机遇。直面ChatGPT,教师最需要三大本领:善于挖掘和转化人机对话的育人价值、善于选择并且教会只有人师才能赋予学生的教学内容、善于与作为机师的ChatGPT协同育人。

华中师范大学人工智能教育学部教吴砥教授认为,ChatGPT要求学生具有数字素养。数字素养既不是新素养,也不是新问题,是老素养的新延展、老问题的新延伸。数字素养具体包括意识、知识技能、思维能力、社会创新等。教育应重视通用人工智能技术背景下数字素养培训策略,包括制定政策标准、完善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坚持评价引领等,促进人机共学、人机共育。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部长朱旭东教授认为,在讨论ChatGPT的同时要回到对有关人才整体培养的思考,让ChatGPT与其他技术一样用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创新能力培养有三个维度,包括第一维度的营养、睡眠、运动、阅读、游戏、互动;第二维度的好奇心、兴趣、挑战和冒险精神、综合思维、问题解决能力;第三维度的自然体验、历史想像(知识史建构)、生产劳动、社会实践、动手操作、解决问题的合作。在策略上,要通过学业一体化发展,五育一体化培养创新人才。

中国人民大学高瓴人工智能学院长聘副教授严睿指出,ChatGPT具有超强的对话能力、回答能力、总结能力、信息抽取能力等,这些能力既得益于其超大规模语言模型及其智能涌现的奇点,也得益于情景学习、思维链和指令的收集与人类指令对齐。ChatGPT为教育提供了强大的工具,也助长了作弊与应付的风气。面对ChatGPT,未来教育应变革教育内容,注重创造性能力、复杂技术和前沿动态性知识的生成等。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邬志辉教授认为,ChatGPT对教育的核心挑战是产生技术性失业即中产阶级失业,可能会引发新的读书无用论。ChatGPT面临由资本驱动带来的风险的同时,也给立德树人带来风险,给数据安全带来风险。未来教育应以创新性学习应对ChatGPT,由功利性学习向非功利学习转变,由传统性学习向创新性学习转变,由分数性评价向能力性评价转变。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院长刘宝存教授认为,ChatGPT等人工智能工具能够辅助研究者快速读取相关文献的核心信息,辅助研究者进行研究设计,辅助研究者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帮助研究者评估和优化论文成果。ChatGPT等人工智能工具也为教育研究带来问题,包括违反学术伦理道德、造成研究价值立场混淆、带来教育数据安全风险。为此,研究者应该掌握并学会合理使用ChatGPT等新一代人工智能工具,提高自身的能力素养与理论积累,学术机构需严格审查学术诚信,我国需加强人工智能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主编、编审杨九诠教授指出,ChatGPT的出现使得科学研究范式由经验范式、理论范式、模拟范式、数据密集型范式到现在的AI范式。这也就引起知识性状的变革,由信仰知识、信念知识转变为信托知识。在学术研究方面,ChatGPT场景下,教育的叙事结构被打散,教育的叙事节奏被打断,人类知识生产与学习的源头活水也正在发生本体论意义上的改变,推动科学研究从第四范式到新科研范式。由此,改变科学研究知识获取模式、改变科学研究成果写作模式、改变科学研究实验设计模式、改变科学研究成果写作模式、带来科研伦理问题。ChatGPT能够生成想法和内容、改进语言和语法、提供反馈、协助研究等,但不能替代批判性思维。

广东工业大学党委书记胡钦太教授指出,对ChatGPT的过度应用导致学生自身能力降低,妨碍创新思维人才培养,引发教育评价公平性问题、导致“技术霸权”影响道德判断等。以教育视角定位ChatGPT,主要体现在“工具”价值上,可以作为教育过程的交互工具、教育资源的开发平台、教育智慧的服务工具、教育场景的再生工具、教育科研的辅助工具等。面对ChatGPT,未来教育应转变教育教学模式、转变衡量评价标准、转变学科内容设置、转变教师角色定位、转变学术诚信标准等。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李永智就未来关于ChatGPT的研究提出了四点倡议:一是倡导以全面使用英文版的ChatGPT作为研究的起点和基础;二是倡导以科学理性把握该项技术本质特征及潜力作为相关研究的基本路径和框架;三是倡导对整个技术进行综合审视和哲学思考;四是倡导保持对技术突破发展的关注和警觉。

责任编辑: 刘时玉

优秀班主任的成长秘籍,请点击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