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

聊聊孩子的压岁钱 直接收掉不妥,如何处置更好?

文汇报   张鹏 王星   2023-02-02 11:27:45

春节期间,父母带着孩子走亲戚拜年,而孩子们更是因为收到长辈们的压岁钱而开心不已,口袋鼓鼓囊囊的,压岁红包也为过年平添几分喜气。

喜悦之余也不难发现,如今的10后甚至20后孩子们收压岁红包,金融属性更浓了,而“年文化”的仪式感却有些淡了。网络上,不少年轻家长热烈交流着自己如何通过各种“智慧手段”让孩子乖乖上交压岁红包,这也“引爆”了关于压岁钱的更多讨论。比如,孩子收到的压岁钱究竟应该归谁;家长“没收”孩子的压岁钱是否合理等等。

那么,究竟该如何合理引导孩子使用压岁钱?能否把过年接收压岁红包的“仪式”,当成一个提高孩子财商的契机呢?针对这些话题,我们邀请专家们一起来聊一聊有关压岁钱的那些事儿。

本期受访专家——

杨雄(上海市家庭教育研究会首席专家、上海社科院社会学所研究员)

陈小文(上海市静安区家庭教育指导中心主任)

张楚涵(上海家长学校特聘专家)

常杰(上海财经大学附属国安路小学副校长)

张静(五年级学生家长、专栏作家)

孩子的压岁钱多了,却有些“变味”了?

不少人说,如今的孩子拿到的压岁钱多了,但对其中的文化内涵理解得远远不够,所以压岁钱有些“变味”了,对此怎么看?

杨雄:压岁钱是中国传统春节文化的一部分,包括新年穿新衣、守岁等等,都是“年味”的典型代表。尤其对于孩子而言,穿上新衣服在大年夜给长辈拜年、甚至给长辈行跪拜之礼、然后接受长辈发出的压岁钱,是整个春节的一个小高潮,令孩子们兴奋不已。

我们60年代的人,小时候拿到的压岁钱大约都是几毛钱;80年代出生的人,小时候可能拿到几十块、一百块的压岁钱就算是“大户”了。而如今的孩子,过年拿到上万元压岁钱的大有人在。
虽然孩子手上的压岁钱多了,但很多时候让人感觉有些“变味”了。要知道,压岁钱不仅包含着辞旧迎新的美好寓意,也是尊老爱幼等优秀传统习俗的展现。压岁钱不是“钱”的问题,而是连接家庭的亲情血脉的标识,寄托了家人之间的纳福祝愿,有一种浓浓的感情在其中。

如今,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加速,并叠加人口迁移流动、少子化等社会现象,越来越多的年轻父母和孩子,对于传统的年俗显得有些淡漠。但凡问问年轻的父母和拿到压岁钱的黄口小儿何为压岁钱,恐怕没有几个人能清楚地说出压岁钱的由来。过年的时候,家长大多就是在饭桌上给一个红包、甚至拿出手机“扫一扫”——当长辈给小辈压岁钱变成了纯粹的“发红包”,这多少反映出传统文化传习在家庭教育中的缺位。

一旦“仪式感”缺位,下一代更不知道压岁钱从何而来、为何而发。

张楚涵:保持压岁钱的“仪式感”,需要家长有心去策划、准备。具体来说,以什么形式发,哪个时候发,都需要提前谋划。

就拿我自己来说,一般都会提前去银行取好现金,为孩子准备好红包。虽然说在手机上包个数字红包更便捷,但是我总觉得,让孩子摸到钱币,这种过年的感受会更真实,且是保持仪式感的一种方式。

再说说给压岁钱的时间。无论孩子多大,我们家都会坚持在除夕夜12点爆竹声响起那一刻,去书房拿钱给孩子。女儿小时候会跟着我,现在会坐在客厅安静等着我和她爸爸从书房出来。接下来是最重要的仪式——祝福。她爸爸在给孩子压岁钱时会说鼓励加油的话,我则希望孩子健康成长。那一刻的言语,包含着我们父母对孩子一年又一年的爱,这些都是压岁钱背后的重要意义。

压岁钱“处置”,关联亲子间的尊重与信任

春节期间,孩子收到的压岁钱究竟归谁?家长直接“没收”或代替孩子保管压岁钱,行不行?妥不妥?

张楚涵:压岁钱无论具体金额多少,都包含着长辈对孩子的祝福和鼓励。而在收到压岁钱后,父母也不妨和孩子一起来计划一下:压岁钱该怎么用。

事实上,有很多孩子拿了压岁钱之后,转眼就被父母“收”掉了,美其名曰替孩子保管。我在临床心理咨询工作中,就经常听到孩子们对压岁钱被收掉后的一些心声。比如,有的家长说,“你还小,拿那么多钱干什么?”可孩子的心声是:“那你们为啥给这么多啊?”也有家长说,“这么多钱交给孩子,会乱花的。”而此刻,孩子的心声恐怕是,“凭什么认为我乱花钱?我还认为你乱花钱呢!”还有家长认为,平时孩子要什么,都是家长买的,小孩子不需要钱。可孩子们的心声却是:“那不一样!”……

从孩子们愤愤不平的表述中,我们多少可以感受到,压岁钱不仅承载着“年文化”,也关联着亲子之间相互尊重与信任的问题。

我个人的建议是,孩子在上小学之前得到的压岁钱,父母不妨替他们妥善保管。当孩子开始进入学校读书后,家长可以开始和孩子一起商量,该怎么处理压岁钱。如果家长完全不顾孩子意愿,甚至在孩子很抗拒的情况下强行替孩子决定压岁钱的用途,会损害亲子之间的信任感。尤其要提醒的是,当孩子进入青春期后有更强的自我意识,这时候,压岁钱一旦处理不当,很可能成为青春期孩子向家长“宣战”的导火索!

确实,很少有孩子会因为压岁钱处理不称心而产生什么心理问题,但有孩子会因为父母的言而无信、不信任、不尊重,从而产生自我怀疑、自我否定、导致亲子关系紧张。

当然,家长也不能完全由着孩子任性,而要学会拿捏分寸。让孩子在掌控压岁钱时和父母进行商议,这是彼此尊重的体现。因为信任而尊重,这对于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甚至对于孩子的自控能力提升,都是有帮助的。

杨雄:压岁钱究竟应该让孩子自己做主,还是让父母替他们“保管”,每家的情况可能都不一样。尤其是当压岁钱距离“压岁”的传统含义渐行渐远、更多被赋予“资产”的概念后,如何使用、保管压岁钱,确实是留给年轻父母的一道思考题,也很考验为人父母者的智慧。

从宏观层面来讲,压岁钱发给孩子,很多人会觉得钱就应该归孩子所有。但父母应该明确的是,压岁钱是一种“礼尚往来”的仪式感,虽然你拿到了压岁钱,父母也要同等地付出许多。要让孩子看到压岁钱背后的人情世故和文化含义,而不仅仅是金额的多少。从这个层面来看,将压岁钱全部交给孩子,尤其是低年龄段的孩子,并不合适。

但这里要强调一点,我不建议家长在孩子收到压岁钱的当晚就“没收”这笔钱,这会让孩子觉得很沮丧,对传统文化习俗更失去了兴趣。

至于该如何使用压岁钱,我更建议家长民主地听听孩子的心声。家长可以帮孩子把钱存起来,但如果孩子明确表达了希望自己保管或希望购买所需物品的意愿时,家长也要尊重他们的意见。

陈小文:如何使用压岁钱,尤其是当压岁钱金额较大时,家长们还需认真考虑一下,因为这背后可能还涉及到法律层面的意义。压岁钱其实是长辈赠与某个特定人的,应该成为孩子的“资产”。按照法律层面的操作来看,父母并不能简简单单收掉压岁钱,甚至是私自处置这笔钱。当孩子年龄还小的时候,并不具备独立处置资产的能力,有的家长会给孩子单独开一个银行账户,将这笔钱存起来,这可能是从法律层面来讲比较保险的做法。

结合生活场景,财商教育正当时

孩子的压岁钱应该怎么花?如何结合压岁钱开展一些财商教育?

张静:我的儿子今年12岁。每年春节,当他拿到压岁钱,我们除了送上祝福和期望,还会和他一起探讨:如何用这些钱做一些有意义的事。

通常,我们会建议他把压岁钱分成几份:其中一份用来理财,帮助他了解让“钱生钱”的办法,懂得银行运营规则,培养风险意识;一份用来购买名著或喜欢的书,参与一些公益活动,例如帮助贫困学生等;一份可以用来给长辈准备礼物,帮助孩子记住家人的生日,并懂得表达感恩;一份用来购买学习用品,让孩子感觉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具体方案的制订,都可以根据家庭的实际情况做一些微调,但主要目的是帮孩子培养正确的金钱观。

在我看来,孩子有权管理自己的压岁钱,但这不等于父母“躺平”,把钱全都交给孩子任由处理。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帮助孩子建立理财规划意识。

具体来说,对学龄前和小学低学段的儿童,家长不妨主动和他们讨论是不是要去银行将压岁钱存起来、存多少,当双方达成共识后,家长可以带着孩子去银行开户,让孩子体验和了解下储蓄的概念;到孩子读小学三、四年级,对金钱有了概念后,可能会有一些自己想买的东西。这时,家长可以引导孩子了解“必要”和“想要”的概念,比如,让孩子把自己想买的东西列在一个清单上,想好哪些东西必须买,哪些东西可以晚点再买;当孩子再大些,家长可以引导孩子把压岁钱和自己的梦想、成长联系起来,锻炼孩子的自控能力和责任感,比如存一些钱作为参加夏令营、外出旅游的活动经费,或者购置一些自己喜欢的新装备。等孩子到了初、高中,对金钱已经有明晰的概念,可以让孩子列出使用计划,家长在整体上进行把控即可。

常杰:压岁钱其实是让孩子认识“钱”、树立正确金钱观的一个好抓手。如今,财商已成为孩子成长不可或缺的重要素养,在我们的教育体系中,财商素养的培育,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日常生活中,财商如何培养呢?对于一二年级的学生而言,单纯讲理论,孩子们的体会可能不深,不如来一场理财实践。比如,这个寒假,对于一年级的学生,学校发起了一项倡议,鼓励孩子们和父母一起,用100元做一顿年夜饭,通过购买食材,学会买东西、合理对比质量和价格,让孩子对“钱和物品的价值”有基本的认知。针对二年级的学生,我们也设计了名为“会变多的压岁钱”主题作业,通过各种活动,让孩子了解压岁钱的来历和发展历程,老师们还制作了有趣的动画和故事,让10后、20后的孩子们接触到“纸币”和各种钱的概念。

财商教育也需要循序渐进地开展。这样,到了高年级,学生不仅建立了必要的理财观念、树立了风险意识和分配意识,对于慈善公益理念的理解,如何防范金融诈骗,包括如何识别假币等,都会成为他们知识体系的一部分。

责任编辑: 程媛媛

优秀班主任的成长秘籍,请点击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