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

干货满满!探索中国文学“走出去”,《他山之石》《中学西渐》在上海师大发布

上海教育新闻网   颜惠芳   2022-11-28 11:21:11

“有西学东渐,自有中学西传;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文学文化具有多样性,才能实现真正的文明互鉴。长久以来,在中外学者持续的艰辛努力之下,中国文学的海外传播进程向前迈了一大步。”11月26日,“翻译中的中国文学”中国文学国际传播高层论坛暨《他山之石》与《中学西渐》新书发布会在上海师范大学召开。会上,上海师范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国家重点学科负责人、上海市世界文学多样性与文明互鉴创新团队负责人朱振武教授说明了会议主旨。

归纳总结,为“走出去”提供理论依据

据上海师范大学副校长陈恒介绍,《他山之石》与《中学西渐》是朱振武 “汉学家研究三部曲”中的两部,另一部《归异平衡》也即将出版。三部曲结合汉学家们的翻译实践、译介策略和经验教训,对中国文学“走出去”的成功经验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从学理高度对中国文学“走出去”的方法和病症进行望闻问切似的诊脉,对其合理内核及可行性进行现实意义上的阐发。

其中,《他山之石》主要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重要作家作品在英语世界的有效传播,对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和译介活动的21位英语世界的汉学家进行全方位考察;《中学西渐》主要研究中国古代的诗文、短篇小说、章回小说、史传文学、戏剧及说唱文学在英语世界的有效传播,对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和译介活动的25位英语世界的汉学家进行全方位考察。

陈恒表示,三部曲的出版,是上海师范大学中国文学文化外传研究的又一个标志性成果,也是学界的一件大事。上海师范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国家重点学科于2007年10月获批为国家重点学科,是该领域继北京大学、四川大学之后我国第三个国家重点学科。“研究中国文化外译,是通过另一只眼睛,从另一个视角对中国文学‘走出去’进行反思与总结,可以丰富我国的翻译理论、文化传播理论和跨文化交际理论,也可以为我国文化‘走出去’提供理论依据。这正是三部曲的价值所在。”

家国情怀,展现新时代学者的追求

上海大学赵彦春教授认为,三部曲是朱教授家国情怀的诠释,是中国文学对西方传播进程中坚实的一步。“拿出‘最好的中国’”是朱教授的心声,也是他作为一位有情怀、有格局的学者为这个时代发出的强音。

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中华译学馆馆长许钧认为,翻译研究、文学研究与跨文化研究主要是在时间与空间这两个维度展开,三部曲非常明确地展现了朱教授在时间与空间两个维度的不断探索。

许钧在朱振武身上看到了一个学者在新时代的四点追求:首先,学术目标是拓展性、双向性的。朱教授既使中国文学、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又不断地构建中国与世界的关系。第二,学术的坚守。多年来,朱教授不断积累坚持,不断拓展国家重点项目,其团队也不断进步发展。第三,坚持实践的优良传统,不断扩大国家重点学科的学术影响力。第四,学术引领力。许钧相信,随着朱教授研究成果不断呈现和学界的不断探索,这种卓越的学术追求、深刻的理论思考和踏实的实践探索相结合的学风将进一步得到发扬。

全球视角,构建世界潮流的中国文字

苏州大学教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季进表示,三部曲的讨论对象从中国古代文学到中国近代文学的英译,从具体篇目来看,几乎囊括了英语世界中国文学译介全部的重要译者和重要的译本。

结合个人经验,季进谈到,全面深入地讨论“中国文学海外传播”问题,不仅可以透视海外世界,也有助于辨析海外世界和西方学界特有的历史意识、政治景象、叙事伦理,从而使中国文学海外传播在当代中国社会语境下,能走到哪一步,以及对海外传播的前景如何,做出一个比较科学的评估,也为中国文学的“走出去”提供一些决策的依据。

季进认为,中国文学海外传播需要以一种全球化的文化整体观来加以看待,必须要与中国文学研究、海外汉学、译介学、世界文学的关系等等。只有辨析清楚这些关系,才有可能在真正的世界文学下面来阐释中西不同的文化制度、审美标准这些差异所带来的挑战,从而寻求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对话融合的可能性,并从中建构起既蕴含本土经验,又符合世界潮流的中国文学。从这个角度来讲,朱教授三部曲的出版可以带来新的启示。

各抒己见,为中国文学海外传播献计献策

本次会议由上海师范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国家重点学科、上海市世界文学多样性与文明互鉴创新团队和上海市外国文学学会翻译研究委员会联合主办。会议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汇集了来自浙江大学、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等40余所高校百余名专家学者。

在六场主旨发言环节,专家学者们还就“汉学家与中国文学的海外传播”“翻译研究的话语建构和批评自觉”“中国文学的海外受众与文明互鉴”“社交媒体与中国文学的国际传播”“世界文学中的中国元素”等议题各抒所见,深入探讨中国文学海外传播的方法和路径,为中国文学在海外的传播献计献策。

大家纷纷表示,中国文学的海外传播离不开汉学家们的艰辛劳动和付出。一代代汉学家们通过翻译中国经典文学作品,传播中华文化,塑造了客观全面的中国形象,让世界看到了多位、立体、真实的中国。

此外,在分论坛环节,来自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等20余所高校的30多名青年学者对中国文学的海外受众与翻译研究的话语构建、传播学与世界文学中的中国元素等予以探讨,积极展开学术讨论。

“中学西传需要考虑多维度的要素,需要斟酌选译对象,需要汉学家,更需要有文化担当的中国双语学者和译者,同时还应兼顾政治和市场因素。只有在作者、译者和学者,特别是中外学者共同持续的努力之下,中国文化才能真正走出国土、走进和融进世界文化之中。”“翻译中的中国文学”中国文学国际传播高层论坛暨《他山之石》与《中学西渐》新书发布会圆满落幕之际,朱教授对出席本次会议的各位表示诚挚的感谢。

记者 颜惠芳

责任编辑: 颜惠芳

优秀班主任的成长秘籍,请点击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