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

牢记嘱托 砥砺奋进 | 上海:坚持立德树人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解放日报   徐瑞哲   2022-06-25 11:18:58

近年来,上海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加强党对教育工作全面领导,以承担教育综合改革、高考综合改革和“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等试点任务为契机,在一系列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重大突破,已基本达成《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确定的教育事业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主要指标。

十年树木成林 百年立德树人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教育,首先要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

“心有所信,方能行远。面向未来,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我们更需要坚定理想信念、矢志拼搏奋斗。”2020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复旦大学《共产党宣言》展示馆党员志愿服务队全体队员的回信中,提出了这样的殷切期望。

两年来,复旦大学《共产党宣言》展示馆“星火”党员志愿服务队牢记总书记嘱托,传承红色基因,书写奋斗青春。今年3月14日,复旦大学校园启动准封闭管理后的第一天,“星火”党员志愿服务队向全校学生党员发出倡议,要用心中的“星光”照亮身边师生。提倡议、组队伍、办宣讲、做服务,带动群体,引领校园……在“星火”志愿服务队的感召下,“星光”迅速汇聚成光芒、凝聚成力量:全校142支党员志愿服务队迅速组建,至今服务超过2万人次,为抗疫“大考”交出青春答卷。

“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疫情之下,上海高校充分发挥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作用,用心用情上好大思政课。

“2003年非典时期,普通百姓戴的还都是棉纱布口罩。这一次疫情,中国老百姓都用上了无纺布的口罩。”在线上教学中,东华大学纺织学院的黄晨老师不仅分享了自己在校内当志愿者的经历,还将口罩这一抗疫元素转化为案例带进课堂,把价值引导和知识传授结合起来。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第一时间集体备课,思想政治教育教研部的奚建群老师,将疫情防控中涌现的感人事迹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学生们深受触动,在线上平台纷纷留言。

近年来,上海全面构建“三圈三全十育人”的“大思政”格局,以大中小学一体化引领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全市本科高校全覆盖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深入推进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政课改革创新,持续建好“中国系列”品牌课程,深化中小学学科德育和高校课程思政改革创新。在党的诞生地,上海建成了全国首个高校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研究中心,将伟大建党精神全面融入思政教育,用以立德树人。

图片

2019年以来,上海作为教育部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区、示范区,全面构建“三圈三全十育人”大思政格局。图为2021年6月6日上海学校依托课程思政育人体系深入推进党史学习教育现场活动

“德智体美劳”,一个不能少。上海以体教融合机制,系统实施“小学体育兴趣化、初中体育多样化、高中体育专项化、大学体育个性化”的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发布《2020年度上海市学生体育素养评价蓝皮书》,在第十四届全国学生运动会上,上海代表团取得71金44银28铜的骄人成绩,总奖牌数143块,金牌、奖牌、总分三大榜单均为第一。上海以文教结合机制实施面向人人的艺术普及教育,探索开发以文化人、以美育人新路径,提升了学生人文综合素养,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

上海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意见》,编制“中小学劳动任务单”“中小学居家劳动实践指导手册”,把中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公益劳动、职业体验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全市范围内建立了各类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劳动教育基地2100多家。加强学前儿童劳动意识启蒙教育,建设中小学劳动教育特色区本校本课程和高校劳动教育必修课程。用好职业体验日等平台,深入开展学生职业启蒙和技能养成教育。

减负增效提质 书写“大写”的人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质量是生命线。自2020年3月2日起“空中课堂”正式开课以来,上海百余万中小学生拥有了在线教育这一“新频道”。“空中课堂”资源建设一方面有效促进了校际均衡发展,另一方面有效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今年疫情突袭,申城156万中小学生重启网课。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有力推动下,上海的在线教育资源更丰富、更具互动性和个性化,“名师面对面”“学科精要 名师点拨”等栏目不断升级。为了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在线学习方式,长宁区古北路小学迅速推行“线上导师制”工作。导师们以“成为良师益友”“做好家校沟通”为职责,让居家学习的每位学生都能感受到老师就在身边。虹口区第三中心小学不仅开通了由“晴天姐姐”守候的“心晴”热线,还铺开了全员导师“云家访”,利用云端技术构建学校心理支持通道,呵护学生健康成长。

图片

上海不断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被确立为全国教育数字化转型试点区。图为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通过点阵笔即时采集、反馈学生课堂任务完成情况,为教师课堂教学方式的及时调整,课后分层作业的精准布置提供依据,积极探索实践智慧课堂建设

如今,申城中小学生增效减负政策措施更加完备,推进“双减”有效落地,出台《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校本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实施意见》,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培训机构规模压缩和综合治理,构建高质量作业体系,有效控制作业总量、提升作业质量,努力实现教练考一致。与此同时,严控新增机构数量,全面规范线上线下学科类培训机构。

高考综合改革背景下,沪上普通高中特色多元发展取得新进展,“基础+选择”的特色学校课程教学体系普遍建立,由分层走向分类的高中教育发展格局初步形成,推进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实现高中学段统编三科教材全覆盖,编制了12门学科13套普通高中非统编教材,已在高一、高二年级全面使用。

小学生校内课后服务工程是上海教育担纲的全市“民心工程”重要任务。为切实缓解小学生放学后家庭看护难的问题,上海出台免费校内课后延时服务政策,将课后服务时间延长至18时。通过引进优质非学科类培训机构等优质资源参与课后服务,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也通过推行教师全员导师制,拧紧家校纽带、形成育人合力。

育人苗圃里,一批教书育人典型不断涌现,于漪老师获全国基础教育领域唯一的“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同济大学教授汪品先当选“全国道德模范”,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钟扬,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校长、教师吴蓉瑾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称号。上海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深化,督政、督学和评估监测三位一体的教育督导体系构建形成,教育质量监测和质量保障体系更加健全。从面向学生的PISA测试到面向教师的TALIS调查,针对中国上海师生的义务教育质量全球测评成绩,继续名列国际前茅,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迈上新台阶。

改革招考制度 科学评价选拔

招考制度之变,事关千家万户,民生高度关切。

上海稳妥推行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入学改革,全面实施公民同招、民办学校超额摇号,为落实“有教无类”理念、深化“因材施教”改革创造了政策环境。中考改革以“一依据、一结合”为主要制度架构,健全高中阶段学校招生机制,探索实施名额分配综合评价录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施高考综合改革,构建适应时代要求的考试招生制度,形成了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促进教育公平和科学选才。同时启动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推进专科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招生改革,不断畅通和丰富从中职到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升学通道,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更加丰富多元。

此外,上海构建了基于高等教育布局结构与发展规划、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高等学校学科发展规划的资源投入配置、布局结构优化和考核评价机制,形成了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政策体系布局,有力推进了分类评价、人事薪酬、经费投入、人才培养、合作交流等领域改革,办学体制、办学模式和管理机制不断创新,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有效提升。

根据《上海市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实施方案》,全市正在统筹推进党委和政府教育工作评价改革、学校评价改革、教师分类评价改革、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用人单位评价改革等5大专项行动,大力破除“五唯”顽瘴痼疾。

服务国家战略 创新创造“一流”

当前,一流本科、一流研究生和一流专科高职教育引领计划正在沪深化实施。全市高校共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580余个,“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30余个,荣获首届全国优秀教材(高等教育类)奖励近50种,荣获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30余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和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若干所高等学校和一批学科点(方向)达到了国际一流水平,上海15所高校的60余个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名单。

图片

上海高校积极提升科技创新策源能力,深入推进国家“双一流”建设和高水平地方大学建设,为国家创新驱动贡献力量。图为上海大学“精海”无人艇团队,相关研究成果服务极地科考、海上重大事故应急探测等

教育从科技创新策源、思想文化引领和高水平人才供给等方面,为上海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作出了新贡献。上海高等学校每年获国家科技“三大奖”的比例平均占全国10%以上、全市70%以上,在核心关键技术研发、大科学装置建设与运营、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生力军作用。

同样,上海高等学校贡献了全市90%的人文社会科学重大成果,在涵养城市品格、厚植城市文化、提升市民素养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第八届全国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中,上海高校获著作论文奖近180项、咨询报告奖10余项,获奖总数居全国第二。上海还依托高校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布局一批新型智库,每年形成决策咨询成果超过600项,哲社学术重镇地位持续巩固。

英才不问来处,选人唯才是用。上海不断优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畅通和丰富“中职—高职专科—应用型本科—专业学位研究生”贯通培养模式,推动联合培养或分段培养;强化长学制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创新中高职五年制贯通培养模式,推动由中职、高职双主体逐步向新型职业院校一体化转变;探索构建中国特色学徒制,构建以校企双元育人为根本、以学生学徒双重身份为保证、以工学结合为路径的深层次协同育人机制;深化“1+X”证书制度试点,推动高校和职业院校聚焦上海先导产业、重点产业集群开发相应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聚焦学生学习成效开展中职校专业质量监测,为建设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固本培元”。

图片

上海积极健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强化产教深度融合、校企紧密协同,深化人才培养德技并修、工学交替。图为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车身修理项目金牌获得者徐澳门,系上海市杨浦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在指导新一届参加国赛的选手

全市的博士学位授权高校增至22所,全市的博士学位授权点增至297个。沪上本专科生和研究生在校生规模不断扩大、结构持续优化,毕业生们为促产业转型升级和城市全面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教育改革成果交流共享和辐射服务能级持续提升,深化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的教育联动发展,长三角地区多层次、立体化的教育协同机制不断健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水平持续提升;以援疆、援藏为重点,深化与七省(区)、二十地州教育对口交流,为决胜脱贫攻坚作出了应有贡献。

从连续多年双边展开的中英数学教师交流,到落户上海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师教育中心,上海加快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优秀人才,持续提升教师队伍的国际视野和能力素质,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和国际学术人文交流,支持更多教育类国际组织落驻上海,参与国际教育政策、规则和标准制定,服务全球教育治理,助力中外教育增进了解、凝聚共识,为构建更为公正、更有活力的新型国际教育合作伙伴关系作出新贡献。

上海还积极开展导师培训,推进人才分类评价机制改革,着眼于新时代教师的核心职责与能力提升,积极探索和完善分类、分层、多级协同培训体系。构建定期培训和日常学习交流相结合的培训制度,实施教师素养提升工程,着力打造一流教师队伍。

从“小”到“老”覆盖 从城到乡一体

上海大力促进幼有善育、学有优教、老有颐养,全面提升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水平。为了给“最柔软的人群”最好的呵护,上海深入实施“学龄前儿童善育”民心工程,不断健全“政府引导、家庭为主、多方参与”的3岁以下幼儿托育服务体系,发展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多元包容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全市街镇普惠性托育机构覆盖率达到97%,50%的幼儿园开设托班。持续提高学前教育质量,办好每一所家门口的幼儿园,公办优质园比例超过65%,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超过70%。提供全覆盖的科学育儿指导服务,育儿指导资源进园区、进楼宇、进场馆、进社区、进家庭,每年为近40万个家庭提供10次以上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免费服务。不断提升社区教育和老年教育服务质量,创造个性化的学习资源、人文化的学习环境、人情味的学习氛围,使教育服务富有温度,学习体验泛在灵活,使市民的教育感受度和获得感更加强烈。2021年10月,上海首次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2021学习型城市奖。

图片

上海构建“政府引导、家庭为主、多方参与”的3岁以下幼儿托育服务体系和“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多元包容”的3至6岁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大力推进“学龄前儿童善育”民心工程,进一步满足适龄幼儿的入托入园需求,呵护婴幼儿健康成长。图为幼儿园的孩子们在户外活动

城乡一体化,高质量均衡。上海推行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基本建设、设施设备配置、信息化建设、教师配置与收入标准、生均经费等5项标准全市基本统一,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制定《“十四五”新城教育资源布局规划建设方案》,主动对接服务新城建设。深入实施公办初中强校工程、义务教育学区化集团化办学新优质学校建设、城乡学校携手共进计划等,促进了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据了解,目前上海公办初中“强校工程”覆盖上海所有16个区的近130所初中,50余个紧密型学区集团惠及近300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市、区两级新优质学校超过380所。通过实施两轮义务教育“城乡学校携手共进计划”,惠及郊区140余所学校,优质教育的“朋友圈”越来越大。

新时代新征程,上海教育将继续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勇当全国教改试验田,按照上海教育“十四五”规划既定目标,加快发展同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相匹配的一流教育,推进教育事业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主要指标接近全球城市先进水平。

照片由相关单位提供

责任编辑: 陆芸

优秀班主任的成长秘籍,请点击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