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

网课有精彩 | “仿真实验室”、空中“加油站”……这些中小学教师在线教学有妙招

上海市教委政务微信“上海教育”     2022-06-14 10:28:00

告别了熟悉的校园和教室,每天和学生在“云端”见面,如何让屏幕那边居家的学生们积极主动、安心学习,沪上中小学教师们化身“千手观音”各展神通,用别出心裁的网课技能吸引孩子们高效学习,同时在课后通过各种渠道关心关爱,让孩子们隔着屏幕也能感受到老师暖暖的爱。

老师们如何让在线“云课堂”质量不打折?跟着小育一起来看看吧。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黄浦实验中学:

“仿真化学实验室”,让学生身临其境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可线上教学无法进行实验怎么办?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黄浦实验中学(原上海市兴业中学)的汪晓蕾老师自有妙招!她使用了“仿真化学实验室”软件,通过动画展示逼真的实验现象,同时进行引导和点拨,帮助学生将原本的知识记忆碎片生动再现,连点成线。

比如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实验过程中,使用软件可以进行虚拟实验,展现不同条件下的实验效果。同学们既过了一把虚拟实验的瘾,也培养了严谨的实验态度。

图片

“仿真化学实验室”截图

课后,同学争着来向老师要“仿真化学实验室”的安装包,还有同学会饶有兴致地发来自己的“成品”请老师赏鉴。“仿真化学实验室”成为了学生人手一间“随开随用”的私人实验室。

图片

汪晓蕾老师正在上化学网课

历史学科于籍焙老师使用的是裸眼VR技术,带给学生们线下教学没有的惊喜。在讲到“宋朝的都市文化和生活”时,教师通常都会展示《清明上河图》。不同于线下单纯的看图听讲,网课时于老师使用裸眼VR技术将《清明上河图》更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通过屏幕共享,教师播放可以手动调整视角的视频“【裸眼VR】梦回北宋汴京-清明上河图画中行”。学生可以自己拖动鼠标,转换视角,全方位地观察。每一个人、每一棵树都是那样立体、清晰且独特。学生在放大的立体画面中体会到传世国宝的魅力,感受着北宋汴京的繁华。

图片

【裸眼VR】技术帮助学生更生动观看《清明上河图》

学生对这样的《清明上河图》热情很高,许多同学在“游玩”的同时记录下自己在“游玩”时发现的疑问,在课后主动阅读书本,搜集资料,寻找答案。

图片

于籍焙老师正在上历史网课

数学学科夏征雄老师则充分运用共享屏幕和互动软件中的作业区,把学生作业“玩出花”。她将精心挑选的范本作业展示出来,表扬用心完成作业的学生,并尽可能地全覆盖不重复,优化了班级学习氛围。

另外,几何证明题的解题方法多样,同学们的作业点亮了不同的思维火花,也可以在展示区进行“智慧碰撞”。尤其在一题多解的时候,每个同学不同的解题思路激发了全班的发散性思维。

图片

数学作业讨论区热闹非常

同学们为了能够将自己的成果实时分享并展示给全班,常常争分夺秒地进行书写,隔着屏幕,老师也能“听”到笔尖沙沙作响的声音……

图片

夏征雄老师正在上数学网课

奉贤区江山小学:

一起动手实践探索体积的奥秘

上海市奉贤区江山小学五年级数学组的教师为了更好地培育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引导学生在动手、动脑的实践中巩固所学的数学知识,让学习变得生动有趣,围绕第四单元几何内容的知识复习,带领孩子们开展了“探索体积的奥秘”综合实践活动。

活动一:体积的直接比较。让学生描述餐巾纸、铅笔盒、鞋盒等非常熟悉的物品,哪个占的空间大,把学生对物品大小的经验和占空间的大小联系在一起,学生可以边说边演示。

图片

体积的直接比较

活动二:体积的间接比较。引导学生做小实验:比如把一个土豆、一块小石块,放入同样多水的两个杯子中。通过直观的水平上升高度不同的情况,由学生自己判断谁的体积大。

图片

体积的间接比较

活动三:体积的守恒性。引导学生将橡皮泥捏成一种形状,如球体,捏成长条再组合等实验活动,来说明体积的守恒性。

这次数学综合活动是学校学科知识复习形式的一次新尝试,通过简单的活动,让学生们在做一做、说一说中将所学的知识进行复现,从而促进理解和内化,使他们的居家学习变得更有趣、更有效。

图片

体积的守恒性

普陀区铜川学校:

学生微课堂 今天我主播

上海市普陀区铜川学校数学组的于蓉老师和周旭峰老师基于线上教学的特点创新教学方式,对常规的专题复习形式进行扩展和创新,让学生自主梳理知识,构建知识体系,由学生自己录制短视频进行讲解,开展了“今天我主播”学生微课堂活动,给学生展示的舞台,在提升他们学习兴趣的同时巩固双基。

前期准备环节,老师提供选题发动学生积极参与,并确定微课大致的内容、形式、时长,对于学生制作课件及录制过程中可能需要的软件,给予基本的支持和使用指导。

后期展示环节,通过“小主播”们清晰流畅的讲解和诠释,一个个章节的核心知识和关键问题解决策略呈现在大家面前,让人不知不觉地走进数学世界,感受数学的无穷魅力。学生“小主播”感言道:“亲身经历了录制微课,我才体验到了录课的艰辛和不易,也尝到了成功的滋味,更明白了坚持的力量。在录制过程中我学会了思考,学会了坚持,学会了与他人合作,这是非常难忘的经历。”


七年级学生“小主播”的微课


九年级学生“小主播”的微课

杨浦区市光学校:

走近自然完成“植物创作”

上海市杨浦区市光学校的孙伟婧老师是生命科学教师,网课期间,她重构、设计了生命科学的作业,让孩子们走近自然,完成属于自己的“植物创作”。她的这份作业,形式不限、内容不限,但要求同学们在关注植物本身特征的同时,能够探索植物与人类的关系以及生命的意义。

图片

学生认真完成属于自己的“植物创作”

布置完作业,孙老师也会通过视频连线方式,帮助学生梳理课堂中所学到的“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的特点与功能,并指导他们如何将其融入到作品中,鼓励他们在疫情防控允许的情况下,走进小区花园,用心观察身边的植物,也让自己在大自然的环境中得到身心的放松。

孙老师在师生微信群中,还展示了部分学生的作品,同学们互相欣赏、赞叹、学习和借鉴,她也适时引导学生,疫情就是关于“生命”的真实课堂,提醒同学们要对大自然常怀敬畏之心。同学们则通过这份作业,不仅学到关于植物的知识,更收获了一份对于生命意义的启迪。

崇明区大公中学:

导师“云”相伴 润“心”护成长

转入线上教学模式后,上海市崇明区大公中学迅速发挥全员导师制的优势,全覆盖地与结对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帮助他们调整心态,做足准备。线上教学期间,学校管理层化身“学生”进入各班在线课堂,亲身体验网课的实际效果,并督促教师有效提升学生对网课的满意度。

网课期间,每位导师与结对学生“每日能见面”、“每日有交流”,不仅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心理发展动态,还积极为他们排忧解难。针对遭遇特殊困难的学生,则因人而异提供贴心举措,例如:留守学生的“叫早”“作业提醒”等服务;对于独居、隔离或者家长身处抗疫一线的特殊学生,学校则采取双结对(班主任+导师)或三结对(行政成员+班主任+导师)等多项暖心服务,竭力减少疫情对这些学生学习生活的不利影响。

图片

导师通过视频连线与学生进行贴心交流和疏导

此外,家校协同机制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学校不仅积极倡导家长与导师加强合作、交流,还指导孩子们在课余时间开展各类有益的活动,例如:亲子劳动、阅读经典,户外运动、观看影片等,切实帮助孩子们增强体能、陶冶情操,同时也增进父母与孩子间的情感,营造和谐融洽的家庭氛围。

静安区第一中心小学:

增设空中“加油站” 引导“乐居家”

在线教学期间,上海市静安区第一中心小学利用每周一至周三中午时间开设三至五年级空中“加油站”活动,一方面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云端学习,另一方面对于不同学生及时给予个性化指导和答疑解惑。语数英学科的老师们精心准备个性化辅导互动内容,例如语文学科的“浮想联翩”时刻,辅导学生看图写话;数学学科的“神算诸葛”时刻,指导学生练习计算,巩固错题;英语学科的“English Hurray”时刻,帮助学生纠正语音,巩固语法。

图片

通过“快乐读书吧”,语文老师带领学生一起读书讲故事

围绕孩子们的居家日常,综合学科教研组设计了各类“乐居家”“享生活”的趣味“+”活动。音乐组建起“‘艺’同抗疫,为爱发声”空中音乐厅。体育组从趣味体能、携手抗疫等板块着手,设计“宅家运动,‘疫’起加油”活动,打造了“2㎡”的快乐。美术组推出“异口同声,‘罩’唤正能量”口罩设计活动,让孩子们“宅”家也有美。自然组开展“天宫大探秘”,通过神奇的“天宫课堂实验室”探寻宇宙的奥秘,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乐趣。在信息组老师们的引领下,学生又变为“环保小先锋”,践行绿色环保理念,走近“低碳”,共同“碳”寻美好生活。

图片

通过在口罩上设计美丽图案,同学们体会到了生活中的美

责任编辑: 陆芸

优秀班主任的成长秘籍,请点击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