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

“青春上海”站点启动仪式举行 让城市更好倾听未来声音

青年报   陈嘉音   2022-01-20 10:42:55

刚刚在上海站稳脚跟的年轻人,他们最关注的是什么?校园里的留学生越来越多,怎样帮助他们讲好“中国故事”?社区闲置的“塔楼”,又是如何成为孩子们的“小天地”……一个个青少年提出的“金点子”,正在化作城市治理的“金钥匙”。

1月18日,上海市人民建议征集“青声说”活动暨人民建议征集邮筒“青春上海”站点启动仪式在渔阳里团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举行。市信访办主任、市人民建议征集办主任王剑华,团市委书记上官剑,市信访办副主任张俐蓉,团市委副书记邬斌等领导出席活动。

“青声建议”传递青年声音

同济大学学生陈司瑶的建议,来自于她在校园生活中感受到的“反差”。同济大学2021年迎来了1100余名国际新生,分别来自115个国家和地区。陈司瑶发现,不少留学生在来到中国之前,对中国的印象还停留在“功夫之乡”“自行车王国”。等到了中国之后,他们才惊喜地发现中国的现代化、国际化。

基于这种反差,同济的一群留学生和中国学生一起,合力打造了“熊猫叨叨——国际学生讲中国故事”项目,累计拍摄了200多条短视频,通过脸书、微信公众号等平台进行推广。海外粉丝遍布五大洲,分布在185个国家,截至目前点击量已超过1.7亿次。

而对于刚刚在上海站稳脚跟的年轻人来说,最期待的是融入社区。上海益哲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创始人唐乐琼,就如何提高来沪青年公共服务信息获取便捷度提出建议。她所在的汇智营小组11人有过半都来自外地,于是就聚焦来沪6个月以上务工青年,围绕他们最关心的“公共服务信息获取便捷度”展开调研。

历时半年,小组完成了研究报告。其中一条建议,就是开设专门服务来沪青年的公众号或门户端口,让便民办事信息和公共服务政策可以“一网汇集、轻松触达”。

一个能够倾听青少年的声音、为青少年创造美好成长环境的城市,也必定是一个让广大人民群众充满获得感和幸福感的城市。在活动现场,来自嘉定区古猗小学的学生丁梓轩,则以小区的“塔楼”为例,分享了社区活动用房改造为少年儿童友好空间的建议。

打造“15分钟社区生活圈”如今是上海的热门话题,公共空间在提供便利的同时,更要守护居民安全。徐汇区虹梅街道团工委副书记毛玲欣提出了关于全面推进加强小区非机动车充电管理的建议,让居民住得更舒心、更安心。

现场,活动回顾了“青春上海”人民建议征集工作开展情况,揭晓2021年优秀“青声建议”并颁授证书,市信访办主任、市人民建议征集办主任王剑华,团市委书记上官剑与青年代表陈司瑶、丁梓轩共同为人民建议征集邮筒“青春上海”站点启用揭幕。

让“大流量”转化为“大能量”

随着“青春上海”人民建议征集点位落地,青年建言献策的通道正在一步步铺开。

2021年,团市委在人民建议征集工作中结合实际、找准定位,展现了更积极、更主动、更有特色的作为。一是建立机制。设立团市委人民建议征集工作站,启用“青春上海”微信号人民建议窗口,市学联增设人民建议征集工作委员会,将人民建议征集工作与团代表联络站建设相结合,构建了集收集梳理、办理反馈和宣传引导于一体的闭环工作机制。二是拓展渠道。进一步丰富建言渠道,形成了线上征集、项目征集、专项征集、调研征集等多种方式。三是倾听青声。围绕青少年发展“十四五”规划,开展汇智团活动,广泛听取青少年意见建议;市学代会期间,从229件学生提案中评选了十大优秀提案;“青春上海”平台全年累计收到青年建议250条、有效建议140条。

青春专属“民意直通车”让“大流量”转化成了“大能量”。随着人民建议征集邮筒“青春上海”站点启用,后续将在全市各团区委点位全面铺开,成为上海人民建议征集工作的鲜明标识和人民城市的靓丽风景。

下一步,上海共青团将在市信访办、市人民建议征集办的关心支持下,继往开来、守正创新,充分发挥共青团组织体系优势,联动团青学少,创新方式方法,进一步“广征博引”“海聚青声”,不断推动“青春上海”人民建议征集工作实体化、规范化、有形化,积极构建“青春上海”人民建议征集“1+3+16+X”实体建设布点格局(“1”为1个中心,即团市委人民建议征集中心;“3”为青联、学联、少先队建议征集中心,分别设在市青联、市学联和市少工委;“16”为16个站,即各团区委人民建议征集站;“X”为若干个点位,主要是全市地区、青工、高校各级团组织有关点位,特别是结合各区青年中心建设,以及社区青年议事会、红领巾议事会设置覆盖)让城市更好倾听未来声音,让青年更好助力城市发展,努力打响在全团最具引领性、示范性的青年建议征集品牌。

参加本次活动的还有市信访办人民建议征集处负责同志,团市委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地区系统团组织主要负责人,团员青年代表,“青声建议”人代表等。


责任编辑: 陆芸

优秀班主任的成长秘籍,请点击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