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

我的动感七“一” • 建筑 |红十字纪念碑

上海教育新闻网   陈伯吹中学 王子涵 指导教师 陈丽娟   2021-07-26 14:21:37

在陈伯吹中学的校园中,有一块巍然屹立的红十字纪念碑。这是上海唯一的一座红十字烈士纪念碑。在淞沪会战期间,为救护伤员,中国红十字总会上海第一救护队苏克己、刘中武、陈秀芳、谢惠贤等四位红十字烈士为国殉职,长眠在此已经80余年了。

红十字纪念碑,高高地笔直地屹立在学校的东北角,红红的“十字”醒目地站立在碑顶,沐浴在阳光之下闪闪发光。纪念碑高8.35米,占地面积196平方米,碑前镌刻“中华民国红十字会总会第一救护队抗战殉难烈士纪念碑”,碑后刻有诔言“恤伤遇难,慷慨成仁,沸腾热血,惨烈绝伦,河山不改,姓字常新”,以表达对烈士们的崇敬。

沿着纪念碑转一圈,可以看到4位红十字烈士的瓷像,镶在纪念碑的东西两侧,一个个清晰可辨。碑的四周记载着四烈士战地救护伤员,可歌可泣的史迹。这块毅然耸立的红十字烈士纪念碑,带领着我们走进那段中华儿女奋起反抗的英勇岁月。

1937年8月13日,淞沪战争爆发后,侵华日军在上海小川沙登陆,进攻上海北部的军事重镇罗店,企图占领罗店,威胁嘉定,从而切断京沪铁路大动脉,堵住上海守军的后路。国难当头,中国红十字会上海分会迅速组织战地救护队,委派医师苏克己为第一救护队副队长,并确定罗店医院为战地救护医院,抢救战地伤员,履行红十字会员救死扶伤的光荣职责。

战争从一开始就异常激烈,罗店救护医院短短几天就住满了伤兵。战至23日,罗店距离火线战场更近。当天下午,我军一架飞机被日寇击中,驾驶员苑金函受伤后跳伞降落在罗店附近的农家竹园中。苏克己闻讯后急率助医刘中武及护士陈秀芳、谢惠贤等前往战地开展救护。在罗店商团青年义勇队的帮助下,迅速将伤员送至医院,为伤员施行了急救手术。

手术完成后,天色已晚,我守军派人赶到医院,告知在阵地左侧发现日军,我守军将转移阵地,敦促救护队迅速撤离。但受伤的空军飞行员不能起行,怎么办?苏克己立即决定由他与刘中武及两名工友用担架抬着伤员一起撤离,陈秀芳、谢惠贤两位护士则举着“中国红十字会”的会旗,背着印有“红十字”标志的药械箱紧随其后。众人行进至距罗店镇两里路处,突然遭遇乔装成当地农民模样的3名日寇。

日寇发现红十字救护队员后,持枪逼近,喝令停步。苏克己回答:“我们是红十字救护队!”苏克己话音未落,日寇便举刀猛砍,苏克己躲避不及,两腿顿时被砍断,倒在血泊之中,后被肢解为六段,血肉狼藉,惨不忍睹。刘中武和工友、护士迅速撤离。此时枪声大作,刘中武、谢惠贤当场中弹身亡,陈秀芳腹部受重伤,送至医院后因抢救无效死亡。

日寇残杀在战地参加救护伤员的红十字医务人员的野蛮暴行,震惊中外。据当年《新闻报》报道,“倭寇野蛮成性,将救护人凌虐备至,用铅丝贯穿手掌,任意踢打,且欲逞兽行侮辱女护士,苏医师忿不可遏,以未缚之手,举药囊向寇掷击,寇暴怒,拔刀乱砍苏氏。”更令人发指的是,据目击者称,苏克己牺牲前曾用娴熟的日语,自我介绍了中国红十字会救护人员的身份,却仍遭残害。战事西移后,苏克己的亲友曾前往殉难地寻找烈士尸骨,却遍寻不得。

今天,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号称“血肉磨坊”的罗店也成了安宁祥和的宜居之处。每天我们迎着朝阳走进学校,在明亮的教室里学习,享受着自由和平的生活。但是我们明白,今天富足的生活是前辈们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

每年清明祭扫的时候,校外人士都会来到红十字碑前,和我们全校师生一起用鲜花献英烈,用哀思祭英魂。在肃穆的音乐声中,我看着厚重的红十字纪念碑,庄严的氛围似乎能缩短我与它之间的距离,让它能够倾听我的心声。每每这时,红十字纪念碑在我的视线里越来越大,直到我的眼里全是它。这是我们学校的红色建筑,这是先辈热血铸就的丰碑!

在凝重而庄严的气氛中,我感受到抗战英雄的伟大不屈,我真正懂得了顽强不屈是一直存在于每一个中国人骨子里的东西,先辈们那种不放弃、誓死保卫家园的精神,值得我们敬佩。我也一直思考着,如今安宁的生活来之不易,和平富裕的生活不能成为我们不努力的理由,相反这正是我们奋斗的基础,我们应该奋发向上、努力学习,把祖国建设得更为富强,这才是当代青少年的担当。

再次抚摸红十字纪念碑,无尽的哀思纷涌而来,无限的感慨喷薄而出。红十字纪念碑,这块热血丰碑,它增强了我们爱党爱国的情怀和时代责任感,让我们感受到了身上肩负的重担。我们要认真学习党史,从中汲取精神力量,继承革命先辈的大无畏精神,勤奋学习,砥砺奋进,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让英烈精神薪火相传。

编辑| 颜惠芳

图片由作者提供


责任编辑: 陆芸

优秀班主任的成长秘籍,请点击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