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

党史学习教育 ┃党史育人的特别“战队”——记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的老战士们

《上海教育》杂志   徐倩   2021-03-24 16:20:46

他们,从浴血奋战中走来,承载着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的历史使命。他们,亲眼见证了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伟大飞跃的历史进程。他们,不仅是党史国史教育最生动、最感人、最鲜活的教材,也是党史国史教育当之无愧的报告员、宣传员。他们是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的老战士们。弹指百年,中国共产党走过百年辉煌历程,新四军将士用鲜血和生命凝聚成的铁军精神,从未远去,正是这种精神,让老战士们的故事,有着难以复制的意义。百载风华,老战士们始终初心未改,积极宣讲党的历史,“大力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把“革命历史讲解员、优良传统宣传员、思想教育辅导员”的使命担在肩上,为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发挥了重要作用。

他们用百年时光讲述一个党的故事

阮武昌在 二月寒风中,为青少年讲述亲身经历的革命故事,一站就是38分钟

得知总书记回信,施平激动地穿上大红色棉马甲,为青少年写下寄语

“今天,我们都是收信人”2月18日,深夜,钟表上的指针已渐渐指向12点,刘苏闽却睡意全无,手机上刚收到的一则消息:“习近平总书记给上海新四军百岁老战士回信了!”令他心潮澎湃。

刘苏闽是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会长。研究会成立于1980年,是上海社联系统规模最大的社团,会员4000多人,其中参加过抗日战争的老战士有1000人左右。

刘苏闽在上海中医药大学为学生讲党史

第二天一大早,刘苏闽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提前一个多小时赶到社联,和研究会的其他同志一同开信。“你们青年时代就投身革命,为党和人民事业英勇奋斗,期颐之年仍心系党史宣传教育,深厚的爱党之情令人感佩。”“希望老同志们继续发光发热,结合自身革命经历多讲讲中国共产党的故事、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引导广大党员特别是青年一代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信仰、勇敢斗争,为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不懈奋斗。”

在这封饱含深情的信中,习近平总书记赞扬了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百岁老战士们光荣的革命历史和深厚的爱党之情,并对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作出了重要指示。

读到这里,刘苏闽和研究会的同志们精神备感振奋,他们迫不及待地专程去向施平、程亚西、胡友庭、顾海楼等几位给总书记写信的老战士们代表汇报。得知总书记回信的喜讯,作为百岁老战士里年纪最大的一位,111 岁高龄的施平特意穿上了大红棉马甲,戴上眼镜,仔细阅读总书记的来信,当即提笔写下肺腑感言:“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表达对党的无限热爱。

“深受鼓舞,备感振奋!”今年刚好 100 岁的老战士顾海楼这样描述自己看到回信时的感受。“没有共产党,哪来新中国?哪来现在的幸福生活?我们这些老战士本来就有责任把党的故事讲好讲活,让党的好传统好作风代代相传,总书记的回信又为我增添了动力,我还要继续讲下去。”

接下来的几天里,更多的研究会会员通过网络、电视、电台收看收听了回信,感谢总书记的亲切关怀和鼓励。

“激活红色基因,我们义不容辞”

事实上,这并不是总书记第一次给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写信。

早在 2007 年 6 月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 80 周年时,时任中共上海市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专门发来贺信,对研究会工作给予肯定与鼓励,要求“秉承历史,再接再厉,为开展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总书记历来高度重视党史教育和红色基因传承,对此,老战士们非常感动,作为走过百岁人生的老党员,他们既是亲历者,也是见证者。也正是因为懂得党的初心和使命,春节之前,40 多位年逾百岁的老战士选择给总书记写信的方式,表达对党的无限深情。同时,他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对于年轻一代,红色基因不会自然而然地在每个人心中生长,需要不断传承和培育,才能代代相传;需要不断地呵护和激活,才能永葆生机与活力。

于是,他们争当“革命历史讲解员、优良传统宣传员、思想教育辅导员”,因为在他们看来,“把真实的历史告诉年轻人,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党的事业是任重道远、一往无前的”。

40 余年来,老战士们依托上海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平台,坚持以“学习、研究、宣传、服务”为主要任务,坚守大中小学主阵地,以青少年为主要对象,持续讲好中国革命历史这部“最好的教科书”,为激活每个人的红色基因、为培育“接棒人”倾注了大量心血。

“在初心之地,讲好我们的初心故事”

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初心始发地。在这座城市里,新四军,这个光荣的名字,留下过许多光荣印记、初心故事。

新四军,全称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又被称为“铁军”,是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一支抗日武装力量。以新四军为主力部队组建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经过浴血奋战解放上海后,在保卫上海、巩固新生政权的各方面工作中,都作出过巨大贡献。

2019 年,时年 96 岁的新四军老战士黄迈飞,在给上海中医药大学的学生讲述新四军与上海的深情厚谊时,动情回忆“:在我们全力备战准备解放上海时,党中央毛主席发来指示,‘打上海,要文打,不要武打’。也就是说,解放军要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为了减少上海的破环、损失,我们宁可花很大的代价,不用重武器,靠步兵的勇敢与机智,用轻武器,与敌人短兵相接。敌人也知道这一点,凭借工事、市内的建筑顽抗。当然,最后还是被我们消灭了。那时,有个比喻,说打上海,就像‘瓷器店里捉老鼠’,既要抓住老鼠,又不能损坏瓷器。这一仗我们打出了战争艺术。”

新四军不仅是一支名副其实的武装部队,按照毛泽东同志的说法,同时还是一支强大的“文装”部队。

著名社会学家、上海大学教授邓伟志介绍说,新四军很重视办学校,办中学、办大学、办各类公学。新四军还很重视发展戏剧、绘画、歌咏、舞蹈,办京剧团、楚剧队,办大众书店,办了近百家报纸和刊物。他说“:新中国建立后,当年活跃在新四军文化战线上的一大批官兵,迅速成为大艺术家、大教育家,成为学部委员、院士,成为新中国建设时期文化战线上的领军人物。”

新四军里文化战士多,特别适合“宣传员”的角色,他们的故事多,又能说故事、会说故事,他们的一生就是一本本厚重的书,常读常新。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成立以来,经新四军老战士和从事党史、军史研究的专家学者共同努力,在新四军历史研究、资料征集整理和弘扬革命传统等方面作了大量工作。

战争年代,新四军老战士们为建立新中国在战场上同敌人英勇战斗;新中国成立后,他们服从党的安排,走上了各行各业的关键岗位,为社会主义事业艰辛探索和开拓。如今,他们虽早已离休,到了本该含饴弄孙、莳花弄草的晚年,却依然心系党史宣传教育,诠释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雄心。

他们是党史育人的讲解员、宣传员、辅导员

亲身讲述,让青少年感受光辉历程

早春二月,寒风料峭。在嘉定外冈游击队纪念馆,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先生一到现场,就被热情的师生们围住。这位 92 岁的“明星”是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名誉会长、上海警备区原副政委阮武昌。被“挤”在人群外圈的记者们相视一笑“:这才是追星正确的打开方式!”

活动开始前,阮武昌执意脱下厚外套,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换上单薄的绿色军服,簇新的军服上,足足挂了 13 枚军功章。身着军装的他精神矍铄,勋章上闪耀着光芒。考虑到老先生年事已高,主办方特意在台上准备了沙发,没想到老先生在两位学生的搀扶下颤颤巍巍地走上台后,却执意要站着讲故事。原定 20 分钟的讲述,老先生站在大风中一讲就是 38 分钟,且中气十足。当记者追问阮武昌,为什么坚持站着讲课?他坚定地答道:“应该站着,因为这是对下一代讲。”

阮武昌给下一代讲故事,总是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真实感受来讲。“我的一生,从呱呱坠地,到如今的耄耋之年,可以说是在祖国改天换地的巨变中度过的。我既尝过胆,又吃过蜜,所以感受更真切,也体会更深。”他言出肺腑、震撼人心,他希望青少年们都永远记住:祖国的今天,是千千万万英烈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当阮武昌用颤抖的声音说出“:他们都有名有姓,他们是我的战友,英勇牺牲在战场上或者敌人的监狱里。他们为祖国的独立富强和人民的翻身解放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他们不但没有享受到革命胜利的果实,甚至有些人的遗骸至今仍然无法找到……”此时,听众的眼中噙满了泪水,思想受到洗礼,心灵产生触动。

和阮武昌有着共同的心愿,浙东浙南分会老战士虞鸣非感到自己还能做些力所能及的事,那就是结合自己的经历,把党的故事讲给更多年轻人听。离休后,她一直捐资助学,资助一些四明山贫困家庭的儿童完成学业。前些年,每逢暑期,她都会到居委会办的“暑托班”给小学生讲党的故事,还曾经作为街道“关工委”老干部宣讲团成员,走进楼宇给白领讲述艰难岁月,走进学校参加“学习党史国史、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时代新人”活动,为党和国家尽绵薄之力。

六师分会老战士黎明是这次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的老战士之一。由于腿脚不太方便,近些年很少出门,但她仍然坚持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宣讲工作。她说“:上海虹口区的少先队员,还有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的同志们都来过我家,听我讲过去的红色故事。”他们的讲述可能并不那么成系统、有深度,但亲历者口中的历史无疑会更生动、更有感染力。

“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革命故事,这些老战士拥有其他讲述者所没有的优势。尽管有些老同志文化程度不高,但他们很了解基层群众的需求,通过小故事承载大道理,年轻人更容易接受。” 刘苏闽向记者介绍,研究会有一个“四史”宣讲团,在 100 多名成员中,除了老战士外,还有研究会的一些骨干。近三年来,宣讲团共宣讲 1300 多场,听众达 23 万人次。据不完全统计,仅2019 年,研究会就组织老战士、老英模、老干部、老专家、老党员等进行宣讲 606 场,听众约 14 万余人。

上海市教育系统为新四军老战士颁发“校外辅导员”聘书

事实上,新四军精神早已实现了接续相传。在研究会组织或参与的众多活动中,不仅有当年的新四军老战士,还常常能看到他们的第二代、第三代的身影。他们所讲述的家风故事、回忆的父辈往事,也能对今天的年轻人进一步了解党史有所助益。

文以载道,助学生感悟今日使命

几年前,一位青少年军训营地的主任告诉刘苏闽一件事:他们对来营地的中小学学生做过简单的测验——7月1日、8月1日、10月1日分别是什么日子?非常简单的题目,完全答对的竟然还不到 20%。在和机关的一些同志接触中,有位处级干部甚至问道“:怎么还有个新四军?这新四军是怎么回事?”

这些问题让刘苏闽在震惊之余,更多的是痛心。如何才能把这些党史国史、革命故事,让更多的年轻一代听到、看到、学到?

研究会把英雄故事整理成书,先后出版了《华中抗日斗争回忆》《新四军历史系列丛书》《新四军研究》《铁军颂》等。值得一提的是,早在 2011 年,研究会就编辑出版了《理想在我心中》五册系列丛书,里面的 600个小故事,汇集了老战士们自己或战友、亲人的真实经历。其中,有可歌可泣的战斗故事,有“军爱民、民拥军的抒情诗篇,有胜利时的欢乐,也有艰辛时的苦闷……研究会还从中选了 100 个小故事编成精选本,就是为了更适合青少年在党史学习中阅读,让更多的青少年受益。

研究会把英雄故事整理成书,其中《理想在我心中》共有5册600个小故事,还有适合中小学学生阅读的精选读本

与此同时,研究会还积极开展史料征集抢救工作,注重办好红色期刊,加强宣传教育。每期发行量达 15万份左右的《大江南北》,就是研究新四军暨华中抗日根据地光荣历史的刊物。《大江南北》杂志社社长、研究会副会长杨元华向记者介绍,《大江南北》被老战士们誉为“称职的史料抢救者”,是新四军光荣传统的传播者。而这本红刊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中青年读者,不少学校的党团课就用它来上,教师上课就讲那些鲜为人知又感人肺腑的革命故事。曾有高三学生给编辑部来信写道“:每读一篇文章,每看一个片段,思想都受到一次触动,心灵都受到一次净化。这本杂志已经成为我们青少年心中的绿洲,不少青少年从这里饮到清冽甘甜、令人难忘的清泉,我就是其中一个。”

老战士们自己也做了许多文字工作。

耄耋之年,阮武昌开始着手写《一路硝烟》这本回忆录,花了整整两年时间,回忆、思考,查找资料、敲打键盘,字斟句酌、反复修改,一稿、二稿、三稿……他笑着自嘲:“为了写这本书,我完成了这一生自认为是最后的、比较有点意义的事情之一,在 84 岁的时候,开始学习使用电脑。”由于趴在电脑桌子前面整整敲打了两年时间,阮武昌整天很少活动,还经常起早贪黑,以致得了点小毛病。“现在,当我看到这一张张白纸上的黑字的时候,心里总算感到了一丝安慰,那点毛病也就不算什么了。”

98 岁的王征明撰写了《铁窗赤子心》续集;95 岁的张优撰写了《新四军中的文化人和文化纪事》;95 岁的斯简撰写了《华野无线电风云》等;95 岁的老战士、指挥家曹鹏和 91 岁的老战士、作曲家吕其明依然活跃在艺术舞台上……

借助研究会平台,老战士们还与学校、部队、街道、企事业单位等 60 多家机构形成共建关系。比如,一师分会就与古美高中、七宝实验中学等 4 所初中高中、上海市未成年犯管教所、长桥街道社区关工委,以及华东政法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组成了共建单位,老战士们走进校园,为中小学学生宣讲、为学校提供资源。尤其是和古美高中的共建合作,年逾 80 的第四任好八连指导员、新四军老战士王振华坚持了整整 13 个年头。

他们与青少年同歌,与时代共舞

不断创新的党史育人方式

3 月 1 日下午,一群特殊的小客人——徐汇小记者团走进了中山南二路上的一幢大楼,这里是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所在地。接待他们的,是研究会秘书长颜宁。

徐汇小记者团走进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听颜宁爷爷讲老战士们小时候的故事

习近平总书记给百岁老战士回信,也让徐汇学子深受鼓舞。面对这些祖国未来的花朵,颜宁给他们讲了许多新四军老战士们小时候的故事。

“听到颜宁爷爷说新四军百岁老战士黎明奶奶,她当时所在的班共有 12 人,为了完成一项艰巨的任务,其中 10 人都壮烈牺牲了,我的鼻子一阵酸楚,泪水忍不住在眼眶里打转。”爱菊小学的李育竹说“:从一个个感人肺腑的革命故事中,我深深地体会到,正是共产党员这种‘舍小家,成大国’的精神,才能换来我们现在如此美好的生活。作为新时代徐汇小记者团的一员,更应做好‘桥梁’工作,把老一辈优秀共产党员的光荣事迹告诉身边的每一位小伙伴,时刻记住‘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传播方式不断进步与多样化,研究会的老同志们也常常思考:历史的东西、研究的成果,放在书里、堆在仓库里是远远不够的,如何让新生代主动接受、乐于接受?为此,他们坚持“开门办会”,尝试与时俱进,针对不同年龄的学生,采取便于他们接受的方法。

“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一定要摒弃空洞的说教和枯燥的内容,采用学生喜欢的表达形式,调动起他们的兴趣,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副会长张晓宇告诉记者,他曾给中小学学生讲过自己小时候的故事“军长的儿子也能捡菜皮”,就反响很好,“小故事、大道理、正能量”,孩子们一听就懂。

研究会曾精选出老战士们的部分小故事,根据中小学学生年龄特点,分别编辑出版了《理想在我心中》的中学生版和小学生版。“有些战友牺牲在我跟前,有些战友的鲜血溅在我身上……一想到头一天我们在高粱地边上一起睡觉,第二天便牺牲的战士,我不禁失声痛哭。”这两册读本中,事例真实,富于生动性,充满感染力,篇篇闪光的文章和个个鲜活的人物深深地打动了学生的心灵,带给他们震撼。

2019 年,正值上海解放 70 周年,研究会策划了“定向南京路,不忘‘5•27’”的定向赛。“从南京路上的历史博物馆,到四川路桥、外滩上海人民英雄纪念碑,再到外白渡桥……”沿途共 9 个点,都是当年解放军进入上海市区战斗最激烈的地方。年轻人每到一个地点打卡,新四军老战士就会向他们介绍当时这个地点发生过什么战斗,有怎样的感人故事。

这一年,从 3 月到 9 月的半年间,定向赛先后举办了 8 次,与研究会长期建立共建关系的单位中共有 600 余名青年党团员参加。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活动现场,研究会总共出动 329 人次会员志愿者,他们平均年龄都在 70 岁上下。第四任好八连指导员王振华更是次次到场,为青年党团员讲述好八连的当年。

正是由于富有创意的活动形式,将人民解放军解放上海的壮丽故事,用一条年轻人十分熟悉的著名地标——南京路串起来,同时,将赛前课堂讲课与比赛现场体验相结合,几次活动之后,反响热烈,得到不少年轻人的关注与点赞。

参赛的年轻人们跑得满头大汗,积极踊跃回答问题,他们极大的参赛热情和兴趣,也让在活动现场的老同志们深受感动,张晓宇告诉记者,即使 2020 年受疫情影响,研究会仍然决定举办定向赛活动,只不过“搬”到了网上,让大家在云端通过“打卡”军旗,认识更多的英雄集体、英雄连队。

不断壮大的“90 后”党史宣讲团队

3 月 2 日,身着绿色军装的“90 后”与身穿红色队服的“90 后”汇聚一堂。他们分别是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的老同志和复旦大学《共产党宣言》展示馆“星火”党员志愿服务队的青年师生。这一天,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以“收信人”的身份,面对面联组座谈。

新四军老战士与复旦大学青年师生以“我们都是收信人”的共同身份,面对面联组座谈

时间追溯到 8 个月前,同样在上海,“星火”党员志愿服务队也收到了总书记回信。一直以来,他们以讲述陈望道老校长故事、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己任。而新四军老战士们的讲述和回顾,让他们穿越时空,体悟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回忆峥嵘岁月,传承红色基因;对话理想信念,探讨让革命薪火代代传承。

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书记沈炜在致辞中说“:上海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和‘星火’党员志愿者服务队,积极地开展理论学习研究和宣传工作,以实际行动践行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为大力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发挥了重要的引领作用。期待双方能够以此为契机,继续加强合作共建,共同发挥更好的作用。”

间隔七个多月,跨越近七十岁,总书记的两封回信,于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的重大时刻和“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在上海这座红色城市架起了一座信仰之桥。

“90 后”与“90 后”的对话不仅有面对面的座谈,还有手把手的传授。从 2012 年开始,历经近十年的打磨,百集电视纪录片《红色传承》终于出炉,并已经全部在上海广播电视台播出。这部纪录片以客观记录和人物采访的方式,记述在世的老红军、八路军和新四军老战士亲身经历的革命故事,讲述在革命战争年月里鲜为人知的故事。

这是上海大学联合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创新形式,整合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科和电影学科的师生力量,开展的电视纪录片创作工程。“我们希望在人才培养中发掘革命故事,在文化传承中培养专业人才。”在策划、制作之初,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教师王晴川,与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理事余江如就很有默契地有着这个“一举两得”的想法:“一方面,学生们能够很快掌握电视纪录片创作的规律和方法,大大促进艺术创作技能的提升;另一方面,他们也能得到很好的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四史’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2019 级新闻传播学专业研究生汤晓洁参与了《红色传承》系列纪录片的创作工作,她说“:这不仅让我对红色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还让我结合专业所学将那些鲜为人知的红色历史呈现在大众的面前,让红色遗产得以保存,红色资源得以流传,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活到老,学到老,对老战士们来说,和青少年一代在一起,就意味着要不断地学习、不断自我革命。

“为坚定党的理想信念,使革命事业和优良传统代代相传,我们新四军老同志有这个传承责任,也愿做这个阶梯。”在和华东政法大学公管学院共建活动的现场,一师分会常务副会长张优代表老战士们主动请愿:“同时,我们老同志要老有所为,就要老有所学,要请大学的教授们对我们进行理论辅导,提升我们的理论水平。”

生命不息,奋斗到底,他们用一生谱写华章,“百岁正青春”!


责任编辑: 陆芸

优秀班主任的成长秘籍,请点击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