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

“溯江而上 医路高歌”上医重医西迁精神主题展开幕 复旦上医抗疫纪实新书发布

上海教育新闻网   程媛媛   2020-12-28 09:47:46

从黄浦江畔到嘉陵江边,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和重庆医科大学有着同气连枝、血浓于水的历史渊源。2020年是上医抗战迁渝80周年、分迁筹建重医65周年。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深入开展“四史”学习教育活动,铭记两度迁渝奋斗史,传承弘扬“西迁精神”,12月26日,“溯江而上 医路高歌”上医重医西迁精神主题展在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开幕。同时,为弘扬抗疫精神,记录了复旦上医人抗疫故事的《白衣战疫为人群——复旦上医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纪实》一书也于当天正式发布。

此次展览由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党委、重庆医科大学党委共同主办。展览通过“抗战存薪:烽火弦歌 沪渝情缘”“西迁创校:高屋建瓴 擘画蓝图”“西迁人物谱:群贤毕至 共兴西部”“西迁精神:向西而歌 向古而生”“今日上医:传承使命 凝聚荣光”五个单元,以翔实的图文,生动的实物和多媒体等展示方式,集中呈现了上医前辈的西迁故事,重温上医人的家国情怀和“为人群服务”的使命担当。

西迁后人代表、中山医院副院长、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首任院长左景鉴之女,上海市原副市长左焕琛,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焦扬,复旦大学党委副书记、上海医学院党委书记袁正宏,复旦大学常务副校长、上海医学院院长金力,重庆医科大学校长黄爱龙,以及上海医学院领导张艳萍、汪志明、丁强,重庆医科大学领导杨竹,杨燕滨、袁军,市卫健委新闻宣传处处长艾晓金,以及上医重医相关职能部处负责人,上医各院系部门负责人,附属医院负责人等共同见证展览开幕。

左焕琛、焦扬、袁正宏、金力、黄爱龙、艾晓金为“溯江而上医路高歌——上医重医西迁精神主题展览”揭幕。左焕琛、焦扬为《白衣战疫为人群——复旦上医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纪实》(下称《白衣战疫为人群》)一书揭幕。袁正宏、黄爱龙为“重庆医科大学爱国荣校教育实践基地”揭牌。袁正宏代表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向重庆医科大学杨竹,杨燕滨、袁军三位副校长赠送新书。汪志明、丁强和艾晓金向附属医院、档案馆、图书馆以及院系机关代表赠书。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党委副书记张艳萍介绍了新书出版情况。活动前,与会嘉宾还一起观看了上医重医开展西迁人物口述史活动的短片。

讲好西迁故事,弘扬西迁精神

传承伟大抗疫精神

“作为上医人和重医人的后代,我为重医、为上医取得的成绩而自豪!”左焕琛在致辞中表示,父辈们在国家百废待兴之际,放弃了上海的优越条件,义无反顾支援大西南,听党指挥跟党走,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上医和重医要把西迁精神发扬光大,将西迁历史在校史上永远铭刻,将开拓者所铸造的事业传承下去,在医教研各方面合作共赢,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做出更多贡献,为“健康中国”在新的一百年征途上再创新的辉煌。

“西迁援建、携手抗疫,不变的是复旦上医与重医的血脉深情,不变的是两校办学办医、救死扶伤永不熄灭的精神火炬!”开幕式上,焦扬代表复旦大学向主题展开展和新书发布表示祝贺,向西迁老专家们和白衣战士们致以敬意。焦扬指出,举行西迁精神主题展开展和新书发布仪式,就是要不断挖掘上医西迁和抗疫精神的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

焦扬强调,要以今天的活动为契机,进一步传承弘扬西迁精神,把老一辈上医人赤诚报国的故事一代代讲下去,引导两校师生坚定理想信念、矢志拼搏奋斗;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发展,共同为党和国家培养更多德才兼备、德医双馨的卓越医学人才;进一步服务健康中国建设,共同为开展医学核心技术攻关、构建强大公共卫生体系、提升医疗服务质量水平作出新贡献。她希望,复旦和重医继续携手奋进,医路高歌,再创辉煌,在第二个百年的新征程上书写新篇章。

袁正宏在致辞中指出,“西迁精神”是上医人、重医人共同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对师生开展爱国荣校教育最生动、最富有说服力的教材。要结合“四史”学习教育,把“西迁精神”和伟大抗疫精神融入爱国荣校教育、国情国史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的各个环节。希望复旦上医和重医携起手来进一步挖掘、保存和弘扬好西迁历史,汲取更多精神力量;更要携起手来加快医学教育创新改革,努力培养有温度的卓越医学人才,为健康中国再立新功。

黄爱龙在致辞中也指出,西迁精神已经成为复旦上医和重医共同的精神财富和不朽丰碑,并在时代发展中传承延续,在薪火相传中历久弥新。要把传承弘扬西迁精神,作为加强师生爱国主义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资源和生动教材,引导师生把个人理想融入学校建设、国家发展,脚踏实地为祖国奉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让西迁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新生命,为引领和助推两校发展,为教育强国、健康中国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更大力量。

战疫医务人员代表,华山医院援鄂医疗队总指挥、副院长马昕回顾了带领华山医院白衣战士在武汉前线战“疫”的峥嵘岁月,并分享了在前线与重医同袍并肩作战的奋斗时光,他感谢编辑们记录了这段珍贵历史,并表示将继续发扬伟大的抗疫精神,同时期待上医与重医在新时代续写新的篇章。

学生代表、中山医院内分泌科、重庆石柱队博士生志愿者马帅在发言中说,西迁精神和抗疫精神激励着她,自觉承担“为人群服务、为强国奋斗”的使命,将个人奋斗融入国家需要和群众期盼之中,为祖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建设和发展,贡献青春之智慧和力量。

走进上医重医西迁精神主题展

烽火连绵,弦歌不绝,坚持为国育才、为战医伤

抗战迁渝、筹建重医——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历史上的两度西迁,是上医人教育救国、教育报国和教育强国的光辉篇章。在迎接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之际,追忆这段历史,是为了更好地铭记历史,从西迁的人物和故事中汲取精神和力量,让上医的红色基因在新时代新征程中代代相传。

进入展区,拾阶而上,上医西迁人物代表姓名谱在楼梯旁的墙面上依次排开,当年一路西迁的不仅有刚毕业的学生,更有这些在各自领域已取得成就的专家、名师。步入展厅,一张张老照片、一份份珍贵历史手稿、一本本经典著作,次第展开上医西迁波澜壮阔的历史。

1937年,“八一三”事变爆发,抗日战争在上海全面打响。在抗战烽火中,为了保存高等医学教育的火种,上海医学院作出安排:一部分人留守上海,而另一大部分师生从上海迁至昆明白龙潭,后又于1940年辗转迁至重庆歌乐山,直至抗战胜利后1946年才迁回上海。在重庆办学的艰难岁月里,穷亦“兼善天下”,上医以救死扶伤与培养栋梁的方式为民族的延续和复兴贡献力量。

抗战时期,重庆是战时的陪都,但大后方的条件同样艰苦异常。现场展出的一系列珍贵的历史照片记录下了当时的情景。上医师生们抵达重庆后,便选择在离市区35公里的歌乐山重建校园。歌乐山上水、电、煤、卫全无,生活十分艰辛,以至于当时有句流行语——“一年级戴眼镜,二年级备痰盂,三年级就咯血,四年级睡棺材”。

战时的歌乐山,虽然条件无比艰苦,但对于学生学业的标准和要求并未因此而有丝毫的放松,甚至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和效果,还实行了更严格的淘汰制度。在上医严谨治学、勤奋进取的传统学风影响下,抗战时代虽然学习条件简陋艰辛,同学们仍然认真刻苦学习,取得良好成绩。

上医的红色火种,也是在抗日战争时期种下的。1939年,计苏华、聂崇铭、王士良三人组成了上医第一个学生党支部,由计苏华担任党支部书记。西迁时,上医党支部随学生一起迁往大后方,密切联系群众,与教师同学打成一片,将抗战进行到底。

抗战迁渝期间,虽然烽火连绵,但是学校始终弦歌不绝,坚持为国育才、为战医伤。在歌乐山建立起了集医学教育、医学临床、公共卫生、护理、药学等于一体的“大后方医事中心”,这为建国初上医能汇聚16位一级教授,22位二级教授,开启华章鼎盛的发展阶段奠定了坚实的办学基础和充足的人才储备,书写了上医历史上的光辉一页。

溯江而上,西迁创校

书写医学教育壮美篇章

1955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支持大西南的决定,在时任上医书记、院长陈同生的建议下,周恩来总理亲自确定把上海第一医学院“全部内迁”改为“抽调部分力量建立重庆医学院”,朱德副主席亲笔题写校名。颜福庆老院长领衔筹建,陈同生兼任重医首任书记兼院长,黄家驷副院长亲赴重庆确定校址,钱惪副院长带头响应号召,与左景鉴、石美森等400余名上医老前辈,毅然溯江而上,远植巴山渝水,开启了上医二度西迁、开拓兴学的历史。1956年10月,重医首届开学典礼举行,为大西南的医学教育和卫生健康事业书写了壮美篇章。

展览现场展出了上医向重医发去的贺信、调拨物资清单、西迁人员情况调查表、工作小结、附属医院建院基地示意图等一批珍贵历史史料,展现了上医前辈西迁艰苦创业的光辉历程。

建校初期,重医开展教学、科研迫切需要的图书、尸体、标本、教材、切片等物品,很多都是由上医支援。凡上医有两套的图书资料、教学科研仪器,都支援重医一套。

展览现场,几面照片墙和名单墙吸引众人驻足。从1955年4月至1960年7月,上医共调派400多名各类人才参加重医及其附属医院建设,其中不仅有20余位功成名就的著名专家教授,还有一大批已经在学界崭露头角的骨干和风华正茂的青年才俊。他们不仅成为重医的创校功臣,也成为西部医学教育事业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开拓者。照片和名单墙展示了建校初期西迁重医的教授、副教授及院领导,西迁专家以及上医西迁重医教师全名单,以此向前辈致敬。

每一位西迁人都是一座丰碑。展览撷取展示了陈同生、钱惪、李宗明、陶煦、左景鉴、石美森等部分西迁开拓者的故事,他们的无私奉献正是所有西迁前辈的缩影。时至今日,仍有数位耄耋之年的西迁人,辛勤耕耘在医疗卫生岗位上。

在艰难岁月里,西迁前辈们艰苦创业,于贫瘠的土地上耕种出一批优秀的学术之“花”与科研之“果”。现场还展出了一批西迁老专家主编或参编的著作,统计罗列了老专家取得的一系列医学科研成果。

国有号召,我有响应

西迁精神世代相传

前辈们的西迁精神在今日得到了传承与弘扬。展览现场还展示了当血吸虫病横行时、当甲肝流行时、当非典来袭时、当洪水和地震肆虐时、当禽流感疫情暴发时、在新冠肺炎疫情蔓延时,每当有国家召唤,上医人迎难而上、挺身而出的责任担当。同时也以影像的方式呈现了当代上医人援藏、援疆、援滇、援青,以及参与更多医疗扶贫工作的生动事迹。

截至目前,上医对口援建的医疗机构达到53家,以近8年数据为例,累计派出医务人员近500人次,建立特色专科12个,在当地开展新技术、新项目近400个。

上医学子也主动担当,积极投身国家健康事业发展。成立于1994年的复旦大学博士生医疗服务团,坚持每年在专家教授的带领下前往贫困地区、革命老区、边疆地区为当地百姓送去健康。26年来,博医团的足迹遍布13省19个贫困县、29所医院,累计行程近10万公里,先后接诊上万人次,开展医疗培训近500余场,培训基层医护人员近千,为所到之地留下了“带不走”的队伍。

在今年的新冠疫情期间,复旦大学各附属医院派出497名,以及中山厦门医院14名共511名医护人员奔赴武汉支援,上海的两家新冠肺炎患者定点收治医院均为复旦大学附属医院,上万白衣天使守护国门与城市。不论是驰援武汉前线还是坚守上海的复旦上医人都向人民交出了满意的答卷。

展览为复旦上医师生“四史”学习再添一份生动教材,不少师生员工积极报名志愿讲解,以实际行动讲好西迁故事,传播西迁精神。此次展览将自本日开展持续到2021年5月10日。

一起翻阅复旦上医抗疫纪实

直击抗疫多个重要时间点

“人生意义何在乎?为人群服务!服务价值何在乎?为人群灭除病苦!……”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下称“复旦上医”)的院歌印在《白衣战疫为人群》一书的封底。翻开这部三百余页的书籍,复旦上医人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的坚毅身影跃然纸上,“团结、服务、牺牲”的复旦精神与“正谊明道”的上医院训浸润在字里行间,触及每一位读者心底。

复旦上医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纪实《白衣战疫为人群》一书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发行,图文并茂地展示了复旦上医在2020年上半年战疫中涌现出来的鲜活人物和生动故事。

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焦扬为这部作品撰写序言。焦扬写道:“复旦人在医疗救治、科研攻关、咨政服务、科普宣传等多条战线全力奋战,体现了‘国家队’的责任和担当。学校全力收集保存复旦人抗击疫情的重要文献和实物资料,举办‘待到山花烂漫时——战疫中的复旦’特藏展览,结集出版书籍,向英雄致敬、向先进学习。”

《白衣战疫为人群》一书分为六个章节,直击疫情发生以来的多个重要时间点,聚焦上海、武汉等多个“战场”,囊括医疗救治、公共卫生体系支撑、科研攻关、科普宣传等多方面内容。

记者 程媛媛


责任编辑: 程媛媛

优秀班主任的成长秘籍,请点击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