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

后疫情时代需要怎样的跨文化能力?这项刚刚落幕的赛事或许能够回答

上海教育新闻网   程媛媛   2020-12-01 09:45:24

本网讯 (记者 程媛媛)什么是跨文化能力?除了外语能力之外,跨文化能力还包括哪些其他的能力?在全球新冠疫情的大背景下,需要怎样的跨文化能力以加强不同国家、地区之间的相互理解?跨文化能力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言,有着怎样的意义?

11月29日,由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指导、上海外国语大学主办、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承办的第五届“外教社杯”上海市高校学生跨文化能力大赛圆满落幕。通过激烈的角逐,复旦大学的参赛队最终获得特等奖,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同济大学的参赛队获得一等奖,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海事大学等六支赛队获得二等奖,复旦大学外文学院大学英语教学部教师时丽娜获得最佳指导教师奖,上海海军军医大学的参赛队获得最佳人气奖,上海大学悉尼工商学院荣获优秀组织奖。

在历经半年赛程,经过各校层层选拔、赛前培训和激烈角逐后,从30余所高校、上千人中脱颖而出的28组参赛队共84名选手,参加了为期一天半的复赛和决赛。在新冠疫情之下,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对于防疫措施的不同视角、对于迪士尼电影《花木兰》不同的解读、跨国企业海外投资所遇到当地的不同声音等热点话题,都成为了学生们所展现的场景。

在11月28日的复赛中,选手们纷纷展现出自己对于跨文化交流理论的深刻理解、开发案例过程中的创意才干以及团队合作精神,案例中所涉及的文化也非常多元。在11月29日的决赛中,从复赛中胜出的十组参赛选手,不仅参与了题材包罗万象的关于中国及世界文化的快问快答,还对于在美国学校中就读的两名华裔男孩的故事、跨国企业里加拿大同事对于中国同事的评价,以及海外视角对于中国防疫措施的不同解读这三个视频案例作出了各自的分析,同时就中国的景点、历史人物、当下生活中关于移动支付、共享单车等不同主题,讲述了关于中国的故事。

在11月29日下午的颁奖典礼上,上海市教委国际交流处处长吴英俊表示,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蔓延,给全世界造成了巨大的挑战,也给国际形势造成了巨大的不确定性,与此同时,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也更加深入人心,教育对外开放则成为教育现代化的鲜明特征和重要推动力。“因此,无论是构建紧密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还是推动教育对外开放更高水平发展,跨文化能力都至关重要,是未来人才不可或缺的能力之一。”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社长、总编辑孙玉强调,作为外语学习者,除了学习语言之外,还应当用有效的互动交流,去讲述关于中国的故事。在当前形势下,跨文化能力显得非常重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在抗击疫情方面取得了重大的成绩。“怎样将这样的成绩有效地介绍到国外,不仅要了解中国和国外不同的政治文化,还要了解不同文化之间对生命、自由等概念的不同理解。”孙玉认为,只有知己知彼,才能够用最恰当的方式把中国故事传递出去。

国际跨文化研究学会主席、上海外国语大学跨文化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顾力行(Steve J. Kulich)对参赛选手的表现做了精彩点评。他表示,通过每年的比赛能看到大家的分析越来越展示出文化的复杂性,是一件令人鼓舞的事情。“文化是复杂的,而新冠疫情让文化更为复杂。”顾力行说,全世界有7000种语言,每种语言都是文化的产物,“我们需要很小心,避免制造更多的刻板印象,也需要考虑到当下正在发生的事情,特别在疫情大背景下产生的新的问题

顾力行认为,面对这样的复杂性,应当以新的方式以及多种视角予以分析。首先,要意识到不同文化之间确实“和而不同”其次,不能忽略同一种文化中地域差别、个人性格的差别也具有多样性;第三,应当更认真地比较文化之内的差别;第四,更深地理解中国;第五,要具有同理心。他表示,我们希望找到方式来解释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搭起差异之间的桥梁。跨文化能力大赛的目标便是培养中国故事更好的讲述者,向世界讲述中国,在疫情及后疫情时代讲述新的跨文化现状。

获得特等奖的参赛团队成员由复旦大学国务学院国际政治专业许军徽、社政学院社会学专业杨纪源、英美文学专业傅之君三位同学组成。赛队指导教师时丽娜透露,在准备即兴案例的过程中,因为观念的不同,以及对时政和理论的看法不同,成员之间也会进行激烈的辩论,“学科的碰撞、视角的不同,以及根据自己的学科背景所产生的理解和诠释非常有意思,在碰撞中,我们都学到了更多,对话题的体会也更深”。

时丽娜认为,跨文化能力大赛是对综合素质的考验,对于选手的英语语言应用能力、思辨能力、心理素质、舞台表现力、综合知识储备的考验都非常明显。“此外,团队合作也非常重要,因为准备比赛的过程就是一个交流沟通、互帮互助、不断磨合、一起解决问题、提升整体实力的过程。”团队成员傅之君也表示,“我以前会参加一些英语演讲,一直是一个player,但是今天我能成为一个team player,我非常高兴。在整个过程中,从老师、同学处得来的建议让我受益良多,这个比赛让我从跨文化传播的理论、现象等各种的角度去接触了很多资料和理论,有了更多的思考,我非常感谢这个平台。”


责任编辑: 程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