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

从“小巴掌”到“小百花” 看看上海儿童文学作家聚在一起聊什么

少年日报微信号     2020-11-23 11:57:47

近日,2020年上海儿童文学金秋笔会在浙江绍兴举行。活动由上海市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和《少年日报》《好儿童画报》以及上海学友书店联合举办,作为上海儿童文学届一年一度的盛会,与会众多作家学者对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张秋生的创作进行了研讨,并对 “小百花”儿童文学奖重启建言献策。

大个子的张秋生爷爷和他的“小巴掌”

对于广大小读者来说,一定对张秋生老师和他的“小巴掌”童话再熟悉不过了,张老师的《青蛙写诗》《妈妈睡了》等作品,还被收录在小学语文课本里。

但是大家也许不知道,你熟悉的“小巴掌”爷爷张秋生,还是《少年报》(原《少年日报》)的老总编哦。《少年报》创办了五十三个年头,其中有五分之四的时间与张秋生老师息息相关,从记者、编辑到主编、总编,他在报社为小读者整整工作了四十多个年华。

“张老师高高大大,是一位儒雅智慧的长者,更是中国儿童文学界的一棵常青树。”正如《少年日报》主编孙宏所说,虽然张秋生老师很早就从事儿童文学创作了,但是写童话却是从《少年报》开始的。当年在许多老作家的鼓励下,张老师开始尝试童话创作,因为早年创作诗歌,他试着把诗、散文、童话捏揉在一起,写一种精短的,力求富有诗意、情感和丰富内涵的小童话,张秋生老师把它叫做“小巴掌”童话,意思是小如巴掌的童话。

上世纪80年代,张老师的第一本童话集《小巴掌童话百篇》出版时,他曾写下这样的题记:

“让我这短小的童话/像一个个小小的巴掌/和你们的小手握在一起/变得温暖而有力量……”

与会的作家、学者这样说


原《好儿童画报》主编、著名儿童文学作家 刘保法

我与张秋生老师共事几十年。他之所以能够写出“小巴掌”童话来,我觉得与他多年的儿童诗创作经历息息相关。张老师的儿童文学作品语言浅显但意义深刻,作品里大都是大白话,但恰恰是这些大白话最能打动人心。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 李学斌

张秋生老师创作了近千篇“小巴掌”童话,把诗歌、散文、童话融合在一起,把教育性和审美性结合在一起。

上海市作家协会理事、著名儿童文学作家 简平

每当我读到“小巴掌”童话,就想到张秋生老师的大手掌。那些童话有魔力,大个子张秋生老师把它们塑造成可爱的模样。他把童话写的小一点、短一点,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每一篇童话构思精妙。他选择了艺术上的精简、精美。有着充沛的思想,每篇童话都闪烁着思想的光芒和对未来的爱。

《少年日报》主编 孙宏

张老师既是儿童文学作家,也是报人,更是一位长者、智者。早年间,报社员工不多,张老师就和年轻人一起连续数月工作到深夜。在我印象当中,张老师每天都是最晚离开报社的人之一。他始终将尊重孩子、理解孩子、倾听孩子的心声当成一项神圣的职责,在我心中他也是一位教育家。

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驻上海办事处主任 梁燕

张秋生老师作品中有一部分含有教育意味的诗和童话,幽默生动,很多都贴合儿童特点,虽然有教育意味,但并不说教。

“小百花”重开放

作为上海儿童文学界最早的奖项,“小百花”奖曾经吸引了大量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家参与,并培养了一大批后来的儿童文学的中坚力量,诞生了一大批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在昨天的研讨会上,由《少年日报》和《好儿童画报》共同发起,重启了儿童文学“小百花”奖的征集评选工作。

在会上,上海儿童文学研究推广学会会长张锦江还展示了一张珍贵的报纸:1984年2月15日的第869期《少年报》,报纸上有当年“小百花”奖项的获奖名单。张老师的《逮蜇记》榜上有名。与会专家纷纷表示,对“小百花奖”的重启充满期待,希望它能够成为儿童文学界的又一个孵化器。

上海作家协会儿童委员会主任殷健灵表示,上海儿童文学笔会有着优良的传统,着力传承老一辈作家的创作精神、培养儿童文学创作的新人,回到文学,让文学更纯粹。


记者 周雪鸥

摄影 黄新壹

见习编辑 卞臻琳



责任编辑: 陆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