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

人流庞杂的医院、高校如何做好垃圾分类?“金点子”助力养成垃圾分类好习惯

文汇报   李晨琰   2020-09-29 10:41:14

抽好血后,棉球丢在哪?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患者惊喜地发现,去年年底起,检验处旁多了一个细高状的医疗废物回收桶——棉球丢弃桶。看似简易的装置,实则是养成患者垃圾分类好习惯的用心之举。

去年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施行,但对人流庞杂的医院与高校而言,垃圾分类并非易事。

昨天,记者跟随市政府新闻办举行的“每月一访”活动,走访沪上多所医院与高校。记者发现,面对难题,医院与高校迎难而上,不少“金点子”让垃圾分类变得简单、高效了。

特制回收箱,棉球口罩不再错丢

与社区等一般场所不同,医院的各类垃圾若分类处理不当,可能酿成大祸。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后保处(北)副处长施慧告诉记者,此前很多患者将使用过的棉球丢入干垃圾桶内。医疗废弃物放错了地方,让院方很是为难。

从灭烟垃圾桶获得灵感,市一医院自制简易棉球丢弃桶,投放口仅几厘米,配上医疗废弃物标志性的黄色标识,患者很“买账”。每天,清洁人员都要清运四五次棉球废弃物。

疫情期间,废弃口罩如何处理?市一医院后保处再次头脑风暴,于4月在住院部设置了废弃口罩消毒回收柜。外观如同信箱的回收柜,内部还有紫外线杀菌灯,一举两得。除了巧用“金点子”,增设特殊回收箱外,沪上多家医院都采用了“编号标注”的方法。在市一医院的垃圾站,每个垃圾桶上均有编号,可追溯源头,避免四分类垃圾的混装、错装。

“吃”进垃圾“吐”出钱,丰富活动提升师生积极性

登录账户,只需往回收箱内投入塑料瓶、废弃纸质资料、纺织衣物等,关联账户便能立刻提现。在上海师范大学投放的10台小松鼠智能回收机能够“吃”进垃圾“吐”出钱,使师生垃圾分类的积极性提高了不少。

将垃圾分类“新时尚”变成“好习惯”,沪上高校在不断探索和尝试。

上海师范大学副校长张峥嵘介绍,上师大生活园区管理中心在学生寝室区设垃圾分类体验馆,展示学生的科创作品和艺术作品,一系列宣传推广下,上师大徐汇校区2019年干垃圾日均收集量比2018年同期减少约10.5%。

下一步,市教委将进一步加大高校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监督力度,聚焦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全面提升高校垃圾分类精细化管理水平,建立科学、规范、高效的高校垃圾分类工作长效运行机制,进一步推动校园垃圾分类实效和学生垃圾分类理念双提升。

责任编辑: 陆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