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

共创智慧教育新家园 ⑥|智能教育时代,师范培养如何转型

上海教育新闻网   王蕴玮 金寒草   2020-07-10 17:56:19

本网讯(记者 王蕴玮 金寒草 摄影 郑逸洁)人工智能赋能教育,为教育带来更多可能,也给身处一线的教师带来方法、观念上的挑战。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教育行业主题论坛的交流环节首次邀请了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的校长们汇聚云端,围绕“教育变革,师范转型”的话题展开讨论。

关于人工智能背景下师范生的培养,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陈丽提到,在信息空间的支撑下,人类的所有生产生活的经验都可以在互联网上传播,知识生产、传播的方式不再唯一,这样全新的知识观为破解教师教育的难题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

她认为学校应在教师教育过程中树立全新的知识观,教学策略也要有所改变,设置探索互联网的社区型课程,教学就是为学生建立广阔的联通搭支架。

进入“人工智能+教育”的时代,教育要学习怎么用知识计算为学习者提供动态的智能联通,探索怎么用认知计算为学习者提供智能导师和计算,用环境计算的技术为学习者创设适应性的学习环境,教育人工智能应努力通过创设情境来帮助教师教育提供新的课程和学习伙伴。

“人工智能时代的数学智能教育包括新内涵、新形态、新方法”,华东师范大学校长钱旭红分享了他对人工智能时代的数学智能教育的理解。

新内涵,即思维重构。在人工智能时代,要培养具有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卓越人才,并进而通过教育影响全体青年,其重要的核心就在于数学思维的培养,并从中提升逻辑、形象、批判、创造等思维和能力。

新形态,即泛在价值。数学专业人员和非数学专业人员都需要掌握和应用数学思维,因为其强赋能、影响无处不在。一是具备更优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更强的具象能力,适应人工智能时代更高标准的技术工作需求;二是加速提升数学能力以及其他学科的兴趣和能力,为新时代高科技攻关提供科技人才储备。

新方法,即智能升级。通过人工智能升级数学思维的传授,能锻炼出人们的兴趣和火眼金睛,从而能看到操控音体美、文史哲、数理化、天地生背后的“数和形”。

面向未来,华南师范大学校长王恩科认为,走进混合教育新常态,师范院校要积极凸显“互联网+”与“人工智能+”的叠加效应,培养出更多的卓越教师。

这要求师范院校要重视线上线下的有效融合,不是物理上的“简单混搭”而是化学上进行“深度融合”。还要充分发挥人工智能赋能,从“粗放帮助”走向“精准帮扶”、从“标准化供给”迈向“多样化供给”,促进“规模化的个性化教育教学”。

在重技术的环境中,更要注重师范生人文素养、社会情感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东北师范大学校长刘益春认为,要强化师范生的社会情感能力:一要加强师范生的社会认同感、融入感和使命感;二要加强师范生的同理心培养,要了解他人的想法与感受,并对他人的想法与感受富有同理心;三要加强师范生的人际交往与沟通表达能力。

另外,师范生还要能继续培养学生的社会情感能力,就是要培养师范生了解学生社会情感能力发展的特点、规律,掌握培养学生社会情感能力的方法、策略,设计、实施激发学生社会情感能力发展的有效活动。


责任编辑: 陆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