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

融入课堂 融汇校史 融合学科 融通内外 上海大学以“四融”模式赋能“四史”学习教育

上海教育新闻网     2020-07-01 11:37:51

城市孕育了大学,大学滋养着城市。作为以城市命名的大学,上海大学党委坚定贯彻落实李强书记到校调研指示精神,坚持立德树人作为“四史”学习教育的重要任务,坚持把“四史”学习教育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实践路径,以“四融”模式赋能“四史”学习教育,打牢思想根基,汲取精神力量,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image.png


融入课堂,打造“两个课堂”赋能“四史”学习教育入脑入心

一是绣花般打造思政课程。马克思主义学院推动“四史”学习教育融入思政课程,落实“四史”学习教育“三进”,引导学生深刻认识“三个来之不易”。学校2019年新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积累了丰富的教学原始资料,包括11万字课堂速记实录、20G课堂教学视频、200多个学生问题,对学校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课程建设打下坚实基础,当前正准备编写相关讲义,此外,正在编辑整理课堂教学视频,将视频按照微课程要求制作微课,用于思政课“三进”和“四史”学习教育。已经撰写约70万字的《新思想进“基础”课问题解析式教学研究》等新思想“三进”丛书书稿。

image.png

 

二是百花齐放打造课程思政。从“大国方略”点上开花到上海高校课程思政整体校、领航校,学校目前正推进7个领航学院13个领航团队及122门课程思政领航课程建设。打造“大国方略”“人工智能”系列课程11门,建设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8门。接下来学校将在“开天辟地”课程建设基础上进一步丰富拓展,推出“红色传承”系列课程,打造体育强国、中国记忆等课程,讲好“四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 

融汇校史,解码“红色基因”赋能“四史”学习教育直抵人心

98年前诞生的老上海大学,作为中共参与创办的第一所大学,以“养成建国人才、促进文化事业”为办学宗旨,为中国革命和建设培养了一大批杰出人才。学校将庚续红色基因作为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擦亮红色学府底色,在“四史”学习教育中融汇校史。

深入挖掘校史资源,实施校史工程,解码老上海大学的“红色基因”。推出“红色学府 百年传承”丛书,“四史”学习教育期间将出版《从上海大学(1922-1927)走出来的英雄烈士》《上海大学(1922-1927)编年事辑》等5本著作,目前第一本书已出版。学校举办了“赓续红色基因,书写青春传奇”示范党课,回顾红色基因的百年传承,校党委书记带头给毕业生党员讲最后一课。

image.png


在“五卅运动”这场波澜壮阔的爱国运动中,上海大学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为纪念这场伟大的爱国运动发生95周年,学校与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上海红色文化研究院等联合主办“上海大学与五卅运动”学术研讨会,重温上海大学敢于革命、勇于创新、开放包容的优良传统,共话红色文脉传承,共促红色文化创新,让精神之火在传承中带来更大力量。

学校档案馆举办《于“红流”中——上海大学校史图片展》,献礼即将迎来百年华诞的“红色学府”,纪念老上海大学光辉的革命岁月,激励所有“上大人”时刻牢记自己所传承的革命精神和肩负的时代使命,目前二级党组织正积极组织参观学习。 

融合学科,精耕专业赋能“四史”学习教育深入人心

学校利用综合性大学学科优势,进行文艺创作,开设专业展览,组建宣讲团,开展“音乐党课”“空中党课”“剧场党课”“红色文创党课”等,把学科的“盐”溶入“四史”学习教育之“汤”,润物无声,切实提升学习教育实效,切实立德树人。

学校新闻传播学院王晴川教授与余江如客座教授带领师生团队自2012年起连续8年抢救性记述整理在世老红军、老八路军和新四军的故事,共有300多位研究生参与,采访拍摄制作100集《红色传承》系列电视纪录片,已经全部播出,覆盖受众1000多万人次。为迎接建党100周年,“四史”学习教育期间,学校和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组成《红色传承》创新团队,继续创作10集红色题材纪录片,讲述10位新四军英烈的故事。

学校整合相关学科专家队伍,组建了由25位具有相关学科背景的老师组成的宣讲团,围绕25个专题进行宣讲。另外,学校在2019年排演《红色学府》剧的基础上,“四史”学习教育期间,将创作大师剧《钱伟长》剧本,排演大师剧《钱伟长》。

另外,学校相关二级单位也紧密结合专业特色,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创新推进“四史”学习教育。比如,音乐学院开展“乐”音绕耳,“史”入人心,回顾党的历史,聆听红色旋律——红色音乐系列党课,将“四史”故事通过音乐的方式结合“讲、演、唱”,在珍贵的历史画面和声音重现中提升学习效果。上海电影学院依托专业特色开展品牌创建,研究生党支部推出“SFA朗读室”“FM红色声音馆”等“四史”学习平台,用声音传诵历史,讲好红色人物故事。

image.png


美术学院组织学生专门为渔阳里团中央旧址纪念馆设计红色文创,让学生在发挥专业优势,做好设计的同时也为自己上了一堂生动的“四史”学习教育课。文学院谭旭东教授领衔,成立上海大学“中国故事”团队,带领创意写作、古代文学、民间文学的14名研究生和5名本科生,进行中国故事的写作,已出版“亲历改革开放40年”(4册),“给孩子讲中国故事”(8册)。指导团队7位学生编写“爱上中国战舰”(7册),目前已经获得上海市文创基金。正在指导学生编选《经典红色诗歌100首》,选题已经获得有关出版社支持,学院还将依托中国手语及聋人研究中心,积极筹划成立学生“手语社”,联动社会力量,为特殊人群提供“四史”学习教育资源。 

融通内外,盘活资源赋能“四史”学习教育凝聚人心

学校“四史”学习教育坚持走出内循环,扎根上海,放眼全国,盘活资源,发挥辐射作用。

一方面,坚持“走出去”盘活外部资源,寻初心、励使命。学校与上海孙中山故居纪念馆、上海宋庆龄故居纪念馆合作,探索建立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将“两馆”资源融入学生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学校环化学院、理学院、生命学院、材料学院、力工学院等积极组织学生开展“行走的党课”,开展红色寻访活动,让学生到革命遗址遗迹实地了解相关历史,现场体验感悟背后蕴藏的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比如,环化学院以“逐红色记忆,誓做新时代青年”为主题,支部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相继走访家乡的红色地标,足迹遍布全国17个省市、近100个红色地标。理学院学生党总支开展家乡红色地标探寻,分唤醒红色记忆、传承红色基因、学习红色精神三个阶段推进“四史”学习教育。

image.png

 

另一方面,坚持向外辐射,发挥影响力。学校与上海市作协、上海人民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在《上海早晨:记中共创办的第一所大学(1922-1927)》的基础上,共同策划推进打造挖掘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践行城市品格方面的图书,创新宣传上海红色历史的新载体,充分发挥红色文化题材的育人价值。学校与上海市第六十中学签约共建“红色联盟”,让老上海大学的红色传统更加鲜活,并以此为契机探索大学与中学面向未来的合作育人新模式,构建区校党建合作共赢的长效机制。学校协助上海市文旅局等开展《博物•在看》系列直播之上海大学溯园(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实地讲解,介绍红色学府的光荣历史;与宝山区文旅局在红色研学游路线设计,与静安区文旅局在“众所周知——作家眼中的红色起点周周谈”直播等方面开展合作。学校“四史”宣讲团成员忻平教授(市委宣讲团成员)、胡申生教授等,发挥影响力,给沪上相关单位作专题报告。“四史”学习教育期间,学校将依托上海红色文化研究院,组织推出一批有影响力的“四史”学习教育成果,拟推出一套学习研究“四史”的红色文化研究丛书。


责任编辑: 王蕴玮